手机版
1 1 1

《品读中华经典》系列音频 | 荀子

微信扫一扫 ×

  本讲要为大家介绍的是《荀子》这本书。在谈这本书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荀子这个人。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大约晚于孟子百年左右。荀子从小就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精通《诗》《礼》《易》《春秋》,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后世一些学者认为他是继孔、孟之后又一位儒学大师。

  后来,荀子到齐国首都临淄的“稷下学宫”去求学,吸取了百家的思想。学成之后的荀子,在稷下学宫做过官,也到过秦国,最后到了楚国,楚相春申君任命他为兰陵令。春申君被害后,荀子居兰陵,主要从事著书和讲学的活动,李斯和韩非大约就是在这一时期,同时向荀子学习的。

  荀子的思想集中记录在《荀子》一书中。对于这部书,世人争议不大,一般认为它的大部分章节均出自荀子之手,只有极少数篇章是荀子的学生或门人记录荀子的言行编纂而成。

  综观《荀子》一书,其思想博大精深,内容极为丰富,自然、社会、哲学、政治、经济、军事、文学等皆有涉猎,堪称我国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

  如今,《荀子》一书仍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首先,《荀子》中谈到了修身学说。荀子讨论的修身的主体,即修身的实践者,上自天子,下至众庶百姓,也就是说社会上的各色人众,均被他纳入了修身学说的范围。换句话说,荀子认为,所有社会成员都应该注意修身,使自己的所作所为合乎规范。在这一基础上,荀子提出修身要先注重举止风范。这是因为在社会交往中,一个人的举止风范是给予对方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荀子就说:在行走时要恭敬谨慎,就像站在泥淖中一样,同时头部略微前俯,表示谦虚谨慎,切不可大摇大摆,会给人以目中无人之感。修身的第二方面是注重言谈,荀子讲言谈之法时说:谈话者的态度要庄重、端正、诚恳;坚持正确意见,不苟且退让,同时要善于用譬喻,有层次地说明自己的观点,对重要的内容,要兴致勃勃地讲出来,表现出珍惜、贵重、神圣的样子。修身的第三方面,是重视道德修养。其中“善”和“诚”是荀子尤为强调的。此外,荀子还列举了一系列的修身方法,如择居慎立、博学省己、尊师重礼择友、注重实践、持养德操等。

  其次,《荀子》中蕴含着公平公正的思想。荀子要求“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也就是说社会层级结构对人应是开放性系统,要提供给人公平的竞争机会。不同能力的人,只要努力充实自己,发挥才学以贡献社会,社会就会视其贡献的大小,而反馈以相应的回报;反之,一个人若不珍惜既有的社会职位,不但不努力以贡献社会,反而有负于社会分工中的应尽职责,则应降职甚至受到处罚。这就是“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罚”。此外,荀子还提出“公生明,偏生暗”,特别是法律的制定必须做到公正无私,所谓“公道达而私门塞,公义明而私事息”。只有相关法律的制定是公正的,法律面前才能人人平等。在执行赏罚时也应对事而不对人,要做到分明与合情合理。

  最后,荀子非常重视学习。《荀子》一书开篇就是《劝学》,其中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认为,学习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前提,没有学习就不能形成良好的品德。而学习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另外,荀子还洞察到了学—思—行的学习步骤,无论是学还是思考,最终都要用于实践,这比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前进了一大步。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要始终保持精力专一,不能为成见所束缚,重视知识的积累,培养“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

发布时间:2019年10月22日 16:20      来源:共产党员网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