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讲要为大家介绍的是《荀子》这本书。在谈这本书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荀子这个人。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大约晚于孟子百年左右。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的讳,改“荀”为“孙”,因此又称其为孙卿。荀子从小就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精通《诗》《礼》《易》《春秋》,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后世一些学者认为他是继孔、孟之后又一位儒学大师。
后来,荀子离开了自己的家乡赵国,到齐国首都临淄的“稷下学宫”去求学。稷下学宫充满了百家争鸣的气氛,不同派别、有不同思想的大师们,在这里各抒己见,相互辩论,宣扬自己的主张。在这种环境下,荀子认识到:现在各诸侯国有不同的政策,百家有不同的学说,其中必定有是有非,有治有乱。于是,他不再墨守儒家一家之言了,但也不是放弃儒家而另投他家,而是批判地吸收各家之长,兼取儒、道、墨、法等诸家思想,终使自己成为战国后期一位集大成的思想家。这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
学成之后的荀子,在稷下学宫做过官,也到过秦国,最后到了楚国,楚相春申君任命他为兰陵令。春申君被害后,荀子居兰陵,主要从事著书和讲学的活动,李斯和韩非大约就是在这一时期,同时向荀子学习的。
荀子的思想集中记录在《荀子》一书中。对于这部书,世人争议不大,一般认为它的大部分章节均出自荀子之手,只有极少数篇章是荀子的学生或门人记录荀子的言行编纂而成。
综观《荀子》一书,其思想博大精深,内容极为丰富,自然、社会、哲学、政治、经济、军事、文学等皆有涉猎,堪称我国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
那么,《荀子》一书的主要思想和文学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作为一位进步思想家,荀子对宇宙自然有着自己的看法。儒家认为“天”是有意志、有精神的宇宙万物的主宰者,这就是所谓的“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荀子认为这是一种唯心主义“天命论”,在对它进行尖锐批判的基础上,吸收了道家天道自然的宇宙观,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他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是无意志无目的的自然界,有自己的运行规律,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社会的治乱和国家的兴亡是人为造成的,与天没有关系。荀子还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口号,认为人们只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认识、掌握自然规律,就能改造和利用自然界。荀子的这一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后人强调荀子是唯物主义哲学家,就是从这一点出发的。
在治国上,荀子的理想是建立一个“四海之内若一家”“天下为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隆礼”“重法”是其政治理论的核心内容。荀子认为,礼可以制约人们的情欲,约束人们的行为,因此是治国之本,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除了礼之外,法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治理国家必须礼法并重。此外还要做到“尚贤任能”“赏功罚过”。在治国方法上,荀子批评了孟子的“法先王”的复古思想,明确提出要“法后王”,强调要从现实生活中去考察过去的历史,而不要盲目崇古。在经济上荀子提倡要以农为本、开源节流、节用裕民、上下俱富。
在认识论上,荀子继承了孔子“学而知之”的思想,在肯定人具有认识事物的能力的同时,强调人们要经过不断的努力学习、实践,依靠外界客观条件获得丰富的知识。当然,仅仅获得知识还是不行的,还要有“行动”。荀子特别重视“行”的作用,认为“行”才是认识的归宿和终点,他说“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
此外,《荀子》一书还有很高的文学成就。荀子本人就是一位出色的散文家。荀子的散文脉络清晰,论证严密,气势磅礴,善用譬喻,言辞优美。郭沫若在《十批判书·荀子的批判》中这样评价荀子文章的特色:“荀子的文章颇为宏富……他以思想家而兼长于文艺,在先秦诸子中与孟轲、庄周可以鼎足而三,加上相传是他的弟子的韩非,也可以称之为四大台柱。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是各有千秋。”
总之,荀子作为一位杰出的哲学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像汉初政论家贾谊、晁错,唐代的柳宗元、刘禹锡和宋代的王安石等,都从荀子散文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作为一部集先秦诸子思想之大成的著作,《荀子》一书在今天仍有很高的价值。
首先,《荀子》中谈到了修身学说。荀子讨论的修身的主体,即修身的实践者,上自天子,下至众庶百姓,也就是说社会上的各色人众,均被他纳入了修身学说的范围。换句话说,荀子认为,所有社会成员都应该注意修身,使自己的所作所为合乎规范。在这一基础上,荀子提出修身要先注重举止风范。这是因为在社会交往中,一个人的举止风范是给予对方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荀子就说:在行走时要恭敬谨慎,就像站在泥淖中一样,同时头部略微前俯,表示谦虚谨慎,切不可大摇大摆,会给人以目中无人之感。修身的第二方面是注重言谈,荀子讲言谈之法时说:谈话者的态度要庄重、端正、诚恳;坚持正确意见,不苟且退让,同时要善于用譬喻,有层次地说明自己的观点,对重要的内容,要兴致勃勃地讲出来,表现出珍惜、贵重、神圣的样子。修身的第三方面,是重视道德修养。其中“善”和“诚”是荀子尤为强调的,他说:“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又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此外,荀子还列举了一系列的修身方法,如择居慎立、博学省己、尊师重礼择友、注重实践、持养德操等。可见,荀子关于修身学说论述的是相当全面的,这些思想对当今人们为人处事不无借鉴。
其次,《荀子》中蕴含着公平公正思想。荀子要求“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也就是说社会层级结构对人应是开放性系统,要提供给人公平的竞争机会。不同能力的人,只要努力充实自己,发挥才学以贡献社会,社会就会视其贡献的大小,而反馈以相应的回报;反之,一个人若不珍惜既有的社会职位,不但不努力以贡献社会,反而有负于社会分工中的应尽职责,则应降职甚至受到处罚。这就是“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罚”。此外,荀子还提出“公生明,偏生暗”,特别是法律的制定必须做到公正无私,所谓“公道达而私门塞,公义明而私事息”。只有相关法律的制定是公正的,法律面前才能人人平等。在执行赏罚时也应对事而不对人,要做到分明与合情合理。
最后,荀子非常重视学习。《荀子》一书开篇就是《劝学》,其中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认为,学习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前提,没有学习就不能形成良好的品德。而学习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另外,荀子还洞察到了学—思—行的学习步骤,无论是学还是思考,最终都要用于实践,这比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前进了一大步。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要始终保持精力专一,不能为成见所束缚,重视知识的积累,培养“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