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品读中华经典》系列音频 | 庄子

微信扫一扫 ×

  本讲要向大家介绍的是《庄子》这本书。

  提到《庄子》这本书,就要先说说庄子这个人。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城,也就是今天河南商丘一带人。《史记》记载,庄子早年曾做过漆园吏,但时间不是很长,他就辞去了这一职务。

  庄子一生的思想学说主要收录在《庄子》一书中。这本书蕴含着丰富的政治和哲学思想。

  先说政治思想。

  前面讲到,庄子生活的时代充满了战争和尔虞我诈,对于这种无道社会,庄子是非常厌恶的。他向往一种“至德社会”,这种社会没有等级差别,一切都是自然质朴,不仅人与人之间是平等和谐的,就连人与禽兽之间也能和平共处。然而,受到时代局限,庄子眼中的“至德社会”就是质朴宁静的原始社会,这实际是对原始社会的美化,当然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再说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思想秉承老子而有所发展,特别体现在对“道”的认识上,因此被后人称为“老庄哲学”。在老子的基础上,庄子把“道”推广到社会生活及人性人格上,主张万物平等、物我平等,提倡摒除成见,顺应自然。此外,在老子有关无与有、小与大、短与长、柔与刚、弱与强等事物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基础上,庄子突出了事物之间的共同性以及相异性的相互转化,创建了“相对论”的认识论。这种认识论,推动了中国人认识世界的进程。庄子还向往和追求精神的自由,对于如何迈入精神自由之路,《庄子·逍遥游》中有着形象的描述。在庄子看来,一个人只有破除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在利益面前“无己”,在事业面前“无功”,在荣誉面前“无名”,才可能实现身心的自由。这实际上就是“勿忘初心”,体现了庄子的做人处事哲学。

  作为先秦诸子中一部杰出的著作,《庄子》所蕴含的思想和智慧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首先,《庄子》一书蕴含着“和谐”的理念。“和谐”的第一点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天和,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和谐共生、和睦共处的理想状态。《庄子》中说:“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这里既讲了天和,也讲了人和。而庄子尤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这种状态是事物协调完满、充满生命力的最佳状态。保持和谐,世界就充满生机,就兴旺进步;和谐受到破坏,事物就向相反方向转化,无论是生态、世态还是身心状态,就会失调、失序、失衡。为此,庄子强调要循天之道、顺物之性,还要与外物和平共处、互不伤害。

  “和谐”的第二点表现为人与人的关系和谐,即人和,是指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社会秩序公正、平等,道德风尚良好的社会理想状态。为实现人际关系和谐这个目标,《庄子》一书提出了一个十分完整的纲领,这就是:“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庄子希望人与人之间相处,应当像鱼和鱼同游于水中那样,自适其适,自然而然,真正做到“君子之交淡如水”。

  “和谐”的第三点表现为个人内心世界的和谐,即己和或心和。《庄子》中用了很多寓言故事,告诉人们达到“己和”的方法,像不为物役,心胸开阔,宠辱不惊,宽容大度,知足常乐。从“天和”到“人和”再到“己和”,构成了《庄子》的“和谐”思想体系,也体现了庄子的人生哲学,这一思想对当前人们正视幸福观,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颇有借鉴意义。

  另外,《庄子》中体现着一种独特的自由观。诚然,由于受到时代及认识的局限,庄子的自由观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强调自由的绝对化,其自由观中带有厌世、避世思想,等等。但其中的积极因素,也应该受到重视。庄子提倡超迈旷达的人生态度,追求清廉正直、真实无虚的理想人格,以及不为富贵名利所动的精神,这对中国人乐观、豪放性格的塑造起了巨大作用,同时有助于人们道德思想境界的提高。另外,庄子的“自由观”,追求的是“逍遥游”型的理想人格,它引导人们树立遵循自然规律的理性意识,不为物累的超然品格,物我为一的高超视域,“不与物迁”的独立风骨。这种思想可以培养人们大胆创新、勇于攀登的精神。

发布时间:2019年10月22日 15:47      来源:共产党员网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