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品读中华经典》系列音频 | 周易(详解版)

微信扫一扫 ×

  本讲要为大家介绍的是《周易》。孔子对这部书颇为喜爱,《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就是反复的阅读《周易》,以致于穿竹简的牛皮绳子都断了多次。孔子甚至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认为这部书对提高人的道德修养有重要意义。那么,如此受孔子重视的《周易》,究竟是一部怎样的书呢?

  今天见到的《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所谓“传”就是对“经”的解释,这与《春秋左氏传》的性质相同。

  《易经》的创作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阴阳概念的产生,八卦的创立,重卦并撰写爻辞。

  在古人心中,天地、男女、昼夜、炎凉、上下等生活中遇到的现象和概念,都体现着普遍性和相互对立的矛盾性。根据这种直接感受和朴素的观察,古人把宇宙间变化多端、纷繁复杂的事物分为阴、阳两大类,用阴、阳两种符号表示,象征着相互对立的种种事物和现象。

  在此基础上,古人以阴、阳两种符号为“爻”,每三爻叠成一卦,于是就有了“八卦”这一概念。八卦分别是乾卦、坤卦、震卦、巽卦、坎卦、离卦、艮卦、兑卦。为了便于记忆,《周易本义》中还记载了一个歌谣: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此后,又将八卦两两相重,就成了六十四卦。今天我们看到的《易经》就是六十四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三十卦,下篇三十四卦。这六十四卦除了卦象、卦名之外,还有卦辞和爻辞。所谓卦辞就是解说这一卦的基本内容的词句,所谓爻辞就是说明每一爻的性质和内容的词句。

  据现代学者研究,卦辞和爻辞中所含的哲学思想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讲自然现象的变化,用来比拟人事。如《乾》卦的爻辞,就是以龙象的变化来表现人政治生涯的起伏升降。这些比喻,都是将自然现象的变化同人事活动联系起来进行考察,试图在自然现象和人事之间寻找某种共通的东西,或借自然现象的变化说明人事活动的规则。其背后蕴含的观念就是天道与人道具有一致性,这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有着很大影响。

  第二类是讲人事的得失可以转化。卦辞、爻辞中涉及许多对立的事物,如泰否、损益、吉凶、往来等。《易经》认为,这些对立事物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思想。

  第三类是提出某些行为准则,对人有劝诫之意。如《谦》卦卦辞说:“谦:亨,君子有终。”强调人有谦卑的品德,则可以取得好的结果。

  可以看出,《易经》的卦辞、爻辞中,含有某些逻辑思维,反映了当时人的世界观。

  现存的《易传》共七种十篇,包括《文言》,《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又称“十翼”,是说它们是《易经》的羽翼,有辅助的意思,表示其创作宗旨是为了解释《易经》的。《易传》是今天人们研究《易经》最重要的“津梁”。

  关于《易传》的作者,唐以前多认为是孔子。目前,学术界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易传》作于春秋战国期间,且非一人所为。

  《易传》是从哲学的高度解释《易经》的,它使《周易》的内容逻辑化、系统化,也使《周易》从最初的卜筮之书最终发展为一部哲学著作。

  我们今天读《易传》,可以发现很多哲学问题,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深刻的人生智慧。

  首先是一阴一阳之谓道。

  前面说过,《周易》的基本元素就是阴阳,《易传》则吸收了道家和阴阳家的阴阳学说,以阴阳范畴解说《周易》的卦象、爻辞,并概括出一条总原则,即“一阴一阳之谓道”,认为这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一阴一阳”,就是有阳就有阴,有阴就有阳,阳可变为阴,阴可变为阳。阴阳两个方面相互联结、相互作用,这就是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所以称为“道”。正因为如此,我们观察事物的性质就要从阴阳或正反两个方面去看,既要看到阳的一面,又要看到阴的一面,不能有所偏废,否则就是以偏概全、见仁而不见智。这体现了中国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其次是物极则反。

  在事物盈虚消长的变化过程中,总是由于发展到顶点,而向其自身相反的方面转化。这个道理易学史上称为“物极则反”。《易传》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此命题,但却阐发了这一思想。“物极则反”,我们今天常称作“物极必反”,在古人眼中它被认为是一条自然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适度。

  第三是忧患意识。

  《周易》中充满了忧患意识,认为人们只有“惧以终始”,不忘忧危之事,才能在危机中保平安。后人十分重视《周易》中提出的忧患意识,将其视为处理人生际遇的准则。所谓忧患意识,是说人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困境,都应时刻怀有警惕之心,即使处于逆境,也不要动摇自己的信念。正是基于这种忧患意识,《易传》提出了“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的主张,并将其作为安身立命的依据。

  第四是趋时尚中。

  为了避免倾危,保持安宁,或防止事物向坏的方面转化,《易传》提出要趋时尚中。所谓“时”,即时机、时运、时势,“趋时”就是主动地适应时势,及时抓住机遇,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与时偕行”“变通趋时”。所谓“中”,就是不偏不倚,是将事物的各种矛盾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不过分,又无不及,从而使事物处于最佳状态。因此,《易传》特别推崇“中”,要求人们“执中守正”。应该说,《易传》中的“时中”理论,较之“中庸”又进了一步。

  第五是“精义”“利用”“崇德”三者并举的人生价值论。

  “精义”反映着人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它是获得知识的途径。知识是人安身立命的理性工具和基础,“精义”正是对科学知识价值的肯定。“利用”是指人自觉地用科学知识作为手段创造物质财富,从而改善生活境遇,提高生命素质。人的自然生命是其人格价值的载体,无视自然生命的质量,也就否定了道德价值的生理基础。“崇德”是人格价值的最高体现,是人的自然生命的精神归宿。《周易·系辞下》说:“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是将知识、生命、人格三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从而成为一个丰富动态的价值理论体系,这对于克服假、大、空的理论说教,避免物质享乐主义,都具有积极意义。

  《易传》中还提出天人协调论,主张人要“与天地合其德”,人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自然面前有所为,又必须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发展,不能破坏自然。此外,《易传》中的很多名言,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至今仍被传诵,影响很大。

  可以说,《周易》为中华文化的思想体系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这个体系的要素包括刚健有为、中和思想、崇德利用、天人和谐等,其中刚健有为思想是处理各种关系的总原则;中和思想主要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民族关系,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人伦关系;崇德利用思想主要解决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关系;天人和谐思想主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几个方面,又以刚健有为思想为纲,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思想体系。

  总之,《周易》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源头,对中华文化基本精神和中华民族特色的形成,以及人类文明的进步,有着巨大的贡献。

发布时间:2019年10月22日 15:52      来源:共产党员网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