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品读中华经典》系列音频 | 周易

微信扫一扫 ×

  本讲要为大家介绍的是《周易》。

  今天见到的《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所谓“传”就是对“经”的解释,这与《春秋左氏传》的性质相同。

  《易经》的创作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阴阳概念的产生,八卦的创立,重卦并撰写爻辞。

  在古人心中,生活中遇到的现象和概念都体现着普遍性和相互对立的矛盾性。根据这种直接感受和朴素的观察,古人把宇宙间变化多端、纷繁复杂的事物分为阴、阳两大类,用阴、阳两种符号表示。

  在此基础上,古人以阴、阳两种符号为“爻”,每三爻叠成一卦,于是就有了“八卦”这一概念。

  此后,又将八卦两两相重,就成了六十四卦。今天我们看到的《易经》就是六十四卦。这六十四卦除了卦象、卦名之外,还有卦辞和爻辞。所谓卦辞就是解说这一卦的基本内容的词句,所谓爻辞就是说明每一爻的性质和内容的词句。《易经》的卦辞、爻辞中,反映了当时人的世界观。

  现存的《易传》共七种十篇,又称“十翼”,是说它们是《易经》的羽翼,表示其创作宗旨是为了解释《易经》的。

  《易传》是从哲学的高度解释《易经》的,它使《周易》的内容逻辑化、系统化,也使《周易》从最初的卜筮之书最终发展为一部哲学著作。

  我们今天读《易传》,可以发现很多哲学问题,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深刻的人生智慧。

  首先是一阴一阳之谓道。

  “一阴一阳”,就是有阳就有阴,有阴就有阳,阳可变为阴,阴可变为阳。阴阳两个方面相互联结、相互作用,这就是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所以称为“道”。正因为如此,我们观察事物的性质就要从阴阳或正反两个方面去看,既要看到阳的一面,又要看到阴的一面,不能有所偏废,否则就是以偏概全、见仁而不见智。这体现了中国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其次是物极则反。

  《易传》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此命题,但却阐发了这一思想。“物极则反”,我们今天常称作“物极必反”,在古人眼中它被认为是一条自然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适度。

  第三是忧患意识。

  所谓忧患意识,是说人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困境,都应时刻怀有警惕之心,即使处于逆境,也不要动摇自己的信念。正是基于这种忧患意识,《易传》提出了“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的主张,并将其作为安身立命的依据。

  第四是趋时尚中。

  所谓“时”,即时机、时运、时势,“趋时”就是主动地适应时势,及时抓住机遇。所谓“中”,就是不偏不倚,是将事物的各种矛盾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不过分,又无不及,从而使事物处于最佳状态。因此,《易传》要求人们“执中守正”。

  第五是“精义”“利用”“崇德”三者并举的人生价值论。

  “精义”反映着人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它是获得知识的途径,是对科学知识价值的肯定。“利用”是指人自觉地用科学知识作为手段创造物质财富,从而改善生活境遇,提高生命素质。“崇德”是人格价值的最高体现,是人的自然生命的精神归宿。将知识、生命、人格三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从而成为一个丰富动态的价值理论体系,这对于克服假、大、空的理论说教,避免物质享乐主义,都具有积极意义。

  总之,《周易》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源头,对中华文化基本精神和中华民族特色的形成,以及人类文明的进步,有着巨大的贡献。

发布时间:2019年10月22日 15:50      来源:共产党员网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