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品读中华经典》系列音频 | 贞观政要

微信扫一扫 ×

  本讲要向大家介绍的是一部被誉为“古代治国宝典”的著作,名字叫《贞观政要》。这部书是唐太宗君臣探寻致治之道的重要言论汇编,作者为唐代著名史学家吴兢。

  书成之后,即受到了人们的重视,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贞观政要》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呢?

  这部书共十卷,分为四十篇,结构严整,条理清晰。它以《君道》《政体》开篇,事实上是全书的主旨和总纲。后面依次叙述治国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看,全书涵盖了君臣与民众的关系、道德修养、经济建设、法律制度、军事战略、民族关系等诸多问题,并从四个方面总结了唐太宗贞观时期的为政举措。在政治上,唐太宗君臣汲取隋朝兴亡的经验教训,以“存百姓”为施政纲领,实行仁义治国,有效调和了社会矛盾。唐太宗还特别注意纳谏,并求贤若渴,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很快就培养出一批脚踏实地、任劳任怨的官僚队伍。他还拣选公正良善之人主掌刑狱,使用法宽简允当,对那些枉法的官员“必无赦免”,这样的官僚队伍成为社会安宁、政治清明的主要因素之一;在经济上,唐太宗减免赋税,不夺农时,从而使“人无水旱之弊,国无饥馑之灾”;在文化上,唐太宗大力推崇儒学,发展科举制度,从而保障了官僚队伍的人才基础和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在社会风俗上,唐太宗厉行“先淳朴而抑浮华”,形成了风俗尚俭、衣无锦绣的良好风气。

  也就是说,《贞观政要》一书比较客观而全面地总结了唐太宗贞观时代的治国经验,是唐初统治集团政治智慧的结晶。后世治国理政者十分崇仰和向往贞观之治的时局,于是他们奉此书为“治国宝典”,纷纷研读,以为镜鉴。

  由此可见,《贞观政要》之所以历久不衰,传之弥广,主要在于它能够给后世提供治国理政的思路、策略和经验。直到今天,书中所蕴含的处世之道和施政观点仍可为我们借鉴。

  首先是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民心向背关乎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唐太宗即位之初就提出:“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他以民为本,施政重点始终围绕有关民生的各种问题。他经常以宽厚爱民的政德来教育大臣,采取立法的形式限制官吏对百姓的盘剥,推行轻徭薄赋、不误农时的休养生息政策。而太宗还深知“君多欲则人苦”的道理,从自身做起厉行节俭,减少铺张浪费。今天看来,虽然唐太宗所谓“怜惜百姓”不过是让百姓服从统治,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但他能减少私欲,体恤民情,这就赢得了民心,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隋末唐初的“天下大乱”走向贞观时期的“天下大治”。

  其次是诚心纳谏、知错必改的胸襟。

  唐太宗认为,隋朝之所以会灭亡,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隋炀帝行事不符合君道,又不听大臣的规谏。因此,他指出:君臣应该“同治乱,共安危”,君主做错了事,臣下理应进谏,以挽回损失。在《贞观政要》一书中,关于进谏的言论和故事比比皆是。对进谏有益者,唐太宗还予以奖赏。在社会逐渐繁荣的情势下,唐太宗开始沉湎于享乐,渐渐骄奢起来。此时,魏徵及时上了《谏太宗十思疏》,言辞恳切,指出了唐太宗的过失。太宗看后,亲自写诏书答复,不仅承认错误,还及时做了改正,从而稳定了贞观盛世的局面。由于太宗的倡导和鼓励,贞观时期谏臣辈出,最著名者当属被称为“人镜”的魏徵,其他还有房玄龄、杜如晦、王珪等。正是大臣们的诤谏,避免和防止了施政中的许多错误。

  第三是德才兼备、知人善任的人才观。

  人才在国家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用什么样的人、怎样用人,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治乱兴衰。唐太宗深刻认识到“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人,必难致理”的道理,把人才看做是治国理政的重点。开国伊始,他便态度鲜明地宣布自己的用人准则:“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他认为官员要有良好的品德,因为“用得善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在品行端正的同时,还要有学识和才干,从而做到“德才兼备”。

  最后是居安思危、殷忧兢慎的从政修养。

  安不忘危、治不忘乱是从政者应当具备的一种忧患意识。唐太宗的忧患意识集中表现在他“动静必思隋氏,以为殷鉴”上。为了巩固唐朝统治,他特定下“论隋日”,于这一天同大臣们专门讨论、总结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殷忧兢慎的忧患意识,使唐太宗为政谨慎。他曾对侍臣说:“治国与养病无异也。……天下稍安,尤须兢慎,若便骄逸,必致丧败。”这一通俗又深刻的比喻,是做人处世“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最佳诠释。

发布时间:2019年10月22日 15:53      来源:共产党员网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