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讲要向大家介绍的是儒家经典之一的《左传》。《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讲《左传》,就要先说说《春秋》这部书。《春秋》本是先秦时期各国史书的通称,它以编年体的形式记载历史大事。可惜的是,先秦国家的史书大多都已经亡佚,只有鲁国的《春秋》保存了下来,因此后人称《春秋》,指的就是《鲁春秋》。
然而,《春秋》记事很简略,后世之人读了这些文字会感到茫然。为了更好地明白文字背后的具体故事,就必须借助“传”。《左传》就是解释《春秋》的一部著作,其影响很大,直到今天,我们读《春秋》,仍以《左传》为最基本、最常用的书籍。
一般认为《左传》的作者是是和孔子同时代的鲁国人左丘明。但认为此说法有问题的,也不乏其人。目前较为合理的说法是,《左传》是由左丘明及其门人、后学共同完成的,大约成书于战国初年。
《左传》一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即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即公元前468的历史。此书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从而详细地反映了春秋时期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风俗的历史面貌和各方面代表人物的活动,描绘出一幅春秋时代的历史画卷。
今天我们来读《左传》,其中的一些思想仍具有现代价值。
首先,《左传》中体现着重民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执政者和进步的思想家从现实的生活和斗争中,认识到了人民的重要作用,认识到要想国家强大就必须重视人民。同时,一些小国的国君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在夹缝中求生存的状态,也感到必须关注民生,为国必先为民。晋文公曾在外流亡近二十年的时间,饱尝世态炎凉的他积累了不少人生和政治经验,其中关键一点就是听取大臣子犯的建议,关注民生。他让百姓安居乐业,政策务在利民,逐渐使百姓在物质上富裕充足,在道德上知义明信,在行动上守礼有纪,并最终赢得了民心,结果城濮之战,一战而霸。
其次,《左传》中蕴含着重视人才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这就使一些敏锐的政治家感到人才是社稷之本。《左传》中对春秋霸主的描写有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表现了他们对人才的重视,把人才战略当成国家发展的根本战略。像齐桓公不计前嫌而任用管仲为相,管仲为桓公出谋划策,辅佐他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
第三,《左传》中体现着“和谐”的思想。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和追求“和谐”之道。《左传》昭公二十年中晏子和齐景公的一段对话就是典型例子。晏子继承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思想,从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三个方面对“和”进行了论述,认为“和”既是一种境界,也是处理政务时应当遵循的原则。
第四,《左传》中有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宣扬。
一是亲情。注重亲情是自古以来做人的基本修养,《左传》隐公元年就借君子之口说:“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孝,作为重亲情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有的美德。
二是守信。孔子教育弟子时特别强调“信”,《左传》中也多次提到“信”,并且用“信以守礼,礼以庇身,信、礼之亡,欲免,得乎?”来说明“信”和“礼”之间的关系。《左传》中还提出“信”应发自内心,即所谓:“信不由中,质无益也。”还说“失信不立”,“作大事不以信,未尝可也”,等等。
最后,《左传》中体现着爱国的精神。《左传》定公四年记载:吴楚“柏举之战”后,楚臣申包胥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入秦求救。面对秦人的推辞,他“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被他爱国的诚心所打动,为之赋《无衣》,并出兵相救。时至今日,京剧《哭秦庭》仍在舞台上频频上演。
鲁哀公十一年,当孔子得知汪锜为国捐躯时说:“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可无殇也。”当他知道冉有奋勇拼搏、保卫国家时,赞叹道:“义也。”在中国古代,当国家命运遭受危难时,很多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以国为先,这种以国家和大局为重的观念和行为,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每一代人。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