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辽宁沈阳大东区:深扎社会治理之“根”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网页

  经济飞速发展,基层社会治理不断迎来新的挑战。

  如何将建设发展的宝贵成果延续固化下来,真正形成常态、实现长效、普惠于民?

  如何切实提高为民服务的水平、能力,更好更快更加精准地回应民生新需求、满足群众新期待?

  如何告别政府“独角戏”,让群众自发自愿关心行动起来,协力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不断在实践中发现、在思考中创新、在探索中破题——

  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决策层清晰地认识到,必须瞄准群众需求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和载体,让基层社会治理“接地气”“葆生机”;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调动起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积极性;必须推动治理模式由单一向多方、由分工向协同转变,真正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特别是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大东区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奔着问题去、盯着难题改,推出“一网一格多功能”、为特殊居民安装智能水表、“出门一把抓、回来再分家”等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模式和做法,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家门口升级。

  “访遍大东”挖出问题厘清思路

  基层社会治理是什么?对于人民群众来说,它是“小巷总理”,是社区大妈,是“矛盾有人说”“问题有人管”,它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总和与全部。

  在大东区委书记王新北看来,基层社会治理无处不在、无所不在。正因如此,国家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能够最直接、最敏锐感知群众需求和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社区、街道、城区,成为毋庸置疑的建设重点、难点和主要着力点。

  校准发力方向,今年年初,一场专盯问题、专找不足的“访遍大东”行动深入展开。

  区委主要领导带头,走遍全区所有14个街道办事处和57个区直部门,面对面,听问题;全体区级领导结合分管工作实际,与308人次基层干部“一对一”交流谈心,收集意见建议400余条;全区297名县处级领导干部开展走访、蹲点等基层调研870余次,问民意、找症结……归纳梳理出制约区域发展的六个方面“短板”问题。结合主题教育,大东区开展影响城市基层社会治理问题专项整治,集中力量从源头上了解、解决群众的疑难琐事。

  群众期待:文明城、卫生城、健康城建设成果要保留下来、保持下去,成为“后创城时代”里的生活常态;基层干部期待:要快速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与不断升级的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适应和匹配。

  回应期待、破解问题的办法,在学思践悟的过程中逐渐清晰。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今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强调突出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构建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理念一脉相承,思路拓展升级。藉此,大东区决策层进一步统一认识、坚定行动,全力探索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路径。

  创新方案“一网一格多功能”破解“陈疾”

  锁定问题,靶向施策,今年7月,结合区域实际、具有大东特色的“一网一格多功能”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开始在大东区万泉街道试点推行。

  实践中,“一网一格多功能”具化为“1+1+8+N”服务模式。“一网”,即整合街道区域内现有的视频监控资源,使数据信息的获取、分析更便捷智能;“一格”,即300户居民为一个格,实现服务群众的最后“100米”;“8”是指街道作为区委、区政府的派出机构所承担的八大类主体工作,包括党的建设、宣传发动、信息统计、城市管理、社会保障、社会事业、应急安全、综治维稳等;“N”是指现阶段社区所承载的185项便民服务事项。

  有着15年基层工作经验的万泉街道党工委书记戴凤芝对记者说,“一网一格多功能”工作模式是大东区的创新探索,深处其中的基层干部、社区群众感受最深的是,它高度契合了基层实际,直捣基层工作的堵点痛点难点。

  社区干部与群众、群众与群众之间信息不对称、沟通难及时,是基层工作的一大“陈疾”。新模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打破这一壁垒,形成了创新方案。这恰与党的十九大特别强调的要依靠科技实现社会治理的要求相吻合。

  在万泉街道魁星社区大院里,一块印有所有社区干部照片的告示板立在最醒目的位置,每个头像旁边都配有一个二维码,居民扫码就能加入所在的“网格群”,有什么问题可随时向社区干部反映。在社区办公楼一楼,大屏幕实时显示社区每个角落的监控图像,特殊家庭动态、联系人等信息可一键切换,且与对应的社区干部手机实时联通,发生危急情况可及时救助。

  与信息技术相配合,“一网一格多功能”模式下的“出门一把抓、回来再分家”工作机制,让每名社区干部都成为“全科社工”。他们要将了解到的所有需求带回来,在后台分工协作、及时解决、即时反馈。

  信息高速,网络高效,数据“跑腿”,让基层工作事半功倍,于群众而言,感受到的就是服务更及时更到位、获得感更多更强。

  探索不辍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

  事无巨细,有备无患。一张密密麻麻写满数据的表格,被王新北放在随时都能拿到的地方。这是大东区需要重点关照的特殊群众统计表。

  作为历史悠久的重工业区,大东区老旧小区占比超过65%,常住人口过百万,生活困难群体、空巢老人、失独老人等特殊群众总数近4万人。王新北说,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这些基础薄弱的地方、需要特别关注的群众是重中之重。

  在魁星社区,15户空巢老人、患重病老人等特殊家庭里,都安装上了大东区定制的智能水表。“水表内安有监测程序,程序与负责老人的‘网格长’手机以及社区大数据平台相连,4小时用水量未达到最低值,平台即刻报警,我们就会打电话或到老人家里实地察看。经老人亲属同意,社区还会留有这些特殊家庭的备用钥匙作为‘爱心钥匙’,在无法开门等极特殊情况下使用。”社区书记、居委会主任朱帅介绍。

  记者了解到,最初智能水表的报警时限设定为8小时,根据试用情况,大东区又将8小时改为4小时。这意味着社区干部的工作量将增加一倍,但是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也提高了一倍。社区干部杨柏燕说:“多干点工作不怕,现在我们和居民之间就像朋友、家人一样,有事随叫随到,不分早晚。居民也更愿意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

  催生这一凝聚效应的,就是大东区在“一网一格多功能”框架下开展的一系列“聚心”“暖心”工程。

  创新党建工作模式,大东区突破原有建制方式,把党小组建在社区文艺队、书法班等活动队伍里,让党的声音、党的温暖如影随形;创造性地开展区直党(工)委、党组书记“月述月评”工作,形成了党的研究前置的科学工作流程,已解决具体问题6500余个。

  丰富服务内容,人大代表、社区志愿者各施所长,为特殊群众送服务上门、送关怀入心;推动协商议事,民事民建、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督、民事民评“五民工作法”,“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渐成风尚。

  目前,“一网一格多功能”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正在大东区各个街道社区复制推广,随着街道改革工作的推进,预计明年5月覆盖全区。

  群众期盼在哪里,服务就向哪里——探索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大东区永远在路上。

发布时间:2019年11月08日 15:26 来源:辽宁日报 编辑:宿党辉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