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村民喜欢“有事找警察”——记重庆永川区吉安镇石松村扶贫工作队副队长莫太平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永川吉安镇石松村驻村扶贫工作队副队长莫太平(右一)与村民查看沃柑长势。通讯员 陈仕川 摄

  深秋的午后,秋雨停歇。

  33岁的莫太平驾驶着一辆灰色的面包车,装载着收购来的近千斤南瓜,从永川区吉安镇石松村驶出。

  身为吉安镇派出所的一名民警,莫太平要这近千斤南瓜有何用呢?

  “我们成立了合作社,对石松村的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即解决村里农产品的销路问题,也解决村里9户未脱贫村民的收入问题。”去年7月至今年5月,莫太平一直担任石松村扶贫“第一书记”。今年5月,永川区对驻村扶贫工作队成员进行调整,莫太平改任驻村扶贫工作队副队长。

  从此,石松村村民的柴米油盐酱醋茶,都成了他最关心的事情。

  他将村民的冷暖记在心间,村民也记挂着他。在石松村,“有事找警察”不仅是村民在遇到难题的第一选择,更是村民对莫太平这位驻村扶贫工作队副队长的最大认可。

  “我们产啥子合作社就上门收啥子,省心得很。”

  石松村,地处永川与四川省泸县交界处,是永川较为偏远的村子之一,交通不便、产业基础薄弱,成了市级贫困村,至今还有建卡贫困户51户。

  初到石松村,莫太平通过走访发现,石松村的耕作条件并不差,“地形以浅丘为主,气候温润,适合种植农作物。”

  贫困户周成海是莫太平收南瓜的帮手,他对莫太平的看法极为认同,“坡坡上撒几颗南瓜籽籽都能收几百斤南瓜,就是卖不出去。”

  “卖不出去”,村里产出的农产品就无法带来收入。如何才能为村里的农产品找到销路,让农产品变为实实在在的收益呢?

  思虑再三,莫太平决定向自己的“娘家”永川区公安局求助,“永川公安系统有6个主要的食堂,每年要消耗大量的食材,如果这6个食堂能够从石松采购一部分食材,不就能解决村里农产品的销路问题?”

  有了思路,莫太平立即行动。

  他动员村里未脱贫的9户村民,凑了2500元作为启动资金,于今年7月正式成立了梦康农副产品销售农民专业合作社。“每户200元到300元入股,年底按入股比例分红,解决他们的收入问题。”

  7月份至今,短短3个月时间,合作社已经销售农产品1.2万斤,销售收入11.3万元,纯利润2.7万元。

  10月底,利用销售收入,合作社购置了一辆二手面包车,莫太平收购和运送农产品就更加方便。

  “鸡鸭、鸡蛋、蔬菜,我们产啥子合作社就上门收啥子,省心得很。”村民罗弟英年近古稀,她告诉重庆日报记者,今年仅南瓜自己就卖给合作社400多斤。“一斤五角,还卖了200多块钱,以前吃不完只能烂在屋里。”

  莫太平算了一笔账,“按目前的情况看,全年销售农产品能达到4.8万斤,利润可达10.8万元,9户入股贫困户每户能分红1.2万元。”

  “现在政策好,要不这辈子都住不上新房哦。”

  村民艾春如家的桂花树,今年开了两回。时节虽已是深秋,金黄的花瓣却依旧香气袭人。

  桂花树旁,艾春如白墙黑瓦的新房,矗立在石松村的青山绿水间。“现在政策好,要不这辈子都住不上新房哦。”

  艾春如和老伴姜德财原来住在低矮破败的土坯房里,屋顶漏天光、四面漏风,却因为家境贫穷而无法建新房。

  “2018年,我们通过走访,发现村里还有13户D级危房,急需改造,艾春如的土坯房就是其中之一。”莫太平介绍,按照相关政策,D级危房改造,政府给予每户3.5万元的补贴,其余部分由村民自筹。

  除了每户3.5万元的补贴外,莫太平还请来专业的设计团队,征询了村民的意见和建议,为新建的房屋设计了统一的风格,并细致规划了各功能区域的分布。“农村的房屋和城里的大不一样,除了起居室、厨房、卫生间这些之外,很重要的就是储藏室,这些我们都要考虑在内。”

  去年年底,艾春如和老伴搬进了新房。“这是灶房、这里摆的餐桌、这里睡人……”艾春如高兴地打开每一道房门,展示着自己的新家。“政策好,莫队长对我们也好,日子会越过越好的。”说着,艾春如的眼眶就红了,泪水滑落脸颊。

  “艾孃孃,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做的。有新房子住该高兴哦,莫哭。”桂花树下,莫太平为艾春如拭去脸颊的泪,两人如母子般拉着家常。

  截至目前,石松村共争取专项资金241.5万元,改造D级危房69户,其中有40户为建卡贫困户,石松村的建卡贫困户危房改造任务已全部完成。

  “工作队实打实地给我们解决困难,自己更要努力。”

  与艾春如一样住进新房的周成海,在今年上半年还迎来了件喜事: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

  “这是村里最后硬化的路段了。”周成海记得,以前村里就两公里的砂石路,其余都是泥巴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交通不畅,给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

  村民郑英淑讲起8年前的一件事,当时她哮喘病发,咳嗽得厉害、脸色发青,连路都走不稳。

  老伴唐尚友又愁又急:去场镇就一条50厘米宽的小路,要走40多分钟,下过雨还打滑。

  无奈之下,唐尚友在箩筐里放上薄棉絮,把郑英淑抱进箩筐,请邻居帮忙,两人抬着郑英淑去了场镇的卫生院。

  类似的情形,村里上点年纪的村民几乎都经历过,人们日思夜想的就是家家户户都能通上水泥路。

  如今,这样的梦想成了现实。

  “现在全村硬化路总里程达到了45公里,水泥路已经通到每家每户门口。”莫太平介绍,自己驻村以来,与工作队队员一起,为石松村完成了26公里村道的硬化。

  这45公里水泥路,不仅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出行,而且为村里的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2015年的时候,村里发展了500亩沃柑种植,但由于交通不便,加上疏于管理,产量并不高。”莫太平介绍,基础设施的改善,为这500亩沃柑的新生带来了希望。

  为了提高沃柑产量,莫太平前后组织了8次沃柑种植讲座,邀请重庆文理学院的专家教授现场为农户讲解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

  “以前就是摘几个果子自己吃,哪想到还能卖钱哦。”村民罗章友种植了300多株沃柑,去年收了2000多斤。“莫队长给我们请了专家,今年产量肯定更高一些,我还想着找点地多种几株。”

  2018年,全村沃柑产量超过了20万斤,销售价格平均为每斤4元。今年,沃柑产量预计能达到40万斤,将为村民带来一笔不小的收入。

  除了沃柑种植,在莫太平的帮助下,一些村民还发展了稻田养鱼、生猪养殖等产业。

  周成海就将屋前的稻田进行了改造,投放了300多尾鱼苗,发展稻田养鱼。“现在政策好,工作队又实打实地给我们解决困难,自己更要努力。”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网页

发布时间:2019年11月14日 07:34 来源:重庆日报 编辑:靳建朋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