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学习问答 33. 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主要有哪些要求?

《同学》工作室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学习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决定》提出,“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这对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提出了新要求,也为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明确了指向,对于实行扁平化管理、形成高效率组织体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和经济活动空间分布有其内在规律性。从世界各国发展实践看,人口和经济活动向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集聚的趋势比较明显。这样的布局,对空间的利用效率高,经济密度和产出大,创新活动密集,是各国城市化的主体形态。从我国实际情况看,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也正在成为承载经济发展的主要空间形态。但当前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综合承载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受多种因素限制,同中心城市和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不相适应。必须尊重规律、适应趋势,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

  第一,提升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综合承载能力。通过相关体制机制改革,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对人口、产业、资金的吸纳能力,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及向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高效集聚。主要是,放宽中心城市落户条件,相应健全完善农村承包地、宅基地使用权等自愿、有偿退出机制,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对有意愿有能力落户人口的吸纳能力;尊重土地配置效率原则,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增强土地管理灵活性,使优势地区拥有更大发展空间;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使财政转移支付同落户人口数量挂钩,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提供公共服务能力;优化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控制办法,将更多能耗指标分配给优先发展地区,以促进产业集聚。

  第二,提升中心城市和城市群资源优化配置能力。赋予中心城市更大的资源配置权,提高中心城市在城市群的“中心”地位,更大程度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主要是,提高中心城市科技研发水平,增加产业附加值,培育发展龙头企业,提升中心城市产业层次。提高中心城市综合发展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深化中心城市同周边区域间在基础设施、环保、产业等方面的合作,形成高效连接的城市群网络、联防联治的环境保护体制和呈梯度有序分布的产业链分工合作机制。

  第三,通过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打破区域行政壁垒。近年来,我国已出现若干优化行政区划设置的实践。2011年以来,合肥、成都和西安先后通过行政区划调整,纳入原属范围以外的部分区域。2018年1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山东省调整济南市莱芜市行政区划,撤销莱芜市,将其所辖区域划归济南市管辖,这相当于将一个地级市整体并入省会城市。这些推动城市区域行政一体化的尝试,不是简单的“拉郎配"”、“垒大堆”,而是立足于区域乃至全国发展大局,通过适当合并撤销原有行政区划,彻底打破城市间市场一体化障碍,拓展中心城市发展空间,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功能布局,增强其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整个区域经济融合发展。实践证明,这是比较好的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的做法。

  总之,落实中央关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要求,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是新时代一项全新的任务,具有一定的探索性,需要在已有实践基础上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做好顶层设计和谋划。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20日 14:55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杨安琪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