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贵州毕节纳雍县通作楷村:防疫+扶贫 “双驱”齐发力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贵州省纳雍县新房彝族苗族乡通作楷村是一个省级一类深度贫困村,连日来,这个村的村民们很忙,他们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一边抵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一边奋进在发展产业拨穷根的路上。

  不让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在村里抬头

  “走亲的一律别走啦,返乡人员要登记报告,为了大家的生命安全,每家都要高度重视起来……”连日来,纳雍县新房彝族苗族乡通作楷村的大喇叭很“吵”,每天一大早就开始不中止地“提示”村民留意防护。

  “外地车辆不能进村”“不能串亲戚聚会了”“需要消毒、测体温”……在村的几个进出路口,有志愿者们把守,村民们说,坚强做到“不漏一人,不漏一车”。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为应对疫情,通作楷村想了不少措施。村里发动村民做志愿者,并通过大喇叭广播、巡逻车宣传、微信群发布、封堵路口、发放明白宣传单等多种形式,增加村民的防“疫”意识,为群众健康保驾护航。

  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通作楷村按照“外防输入、内防扩散”要求,组建了村级主要路口检查站,负责疫情防控,并对外来人员进行说服劝返,部分党员带头为检查站提供车辆,确保了检查站24小时开展工作。党员的带头示范,得到广大群众的积极响应,群众、志愿者踊跃投身到疫情防控中来。

  同时,该村党支部及时、快捷、准确向群众宣传防治信息,普及防治知识,消除恐惧心理,引导公众正确理解、积极配合、科学参与疫情防控,坚决抵制谣言散布,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

  官寨村民组苗族村民杨兴华表示,今年的年味儿虽然淡了不少,但面对疫情,年味淡点心里却更踏实了。村口设立了服务台,村医及村党支部的党员们佩戴口罩,对进村人员进行体温检测。

  官寨村民组彝族村民张启荣说,面对当前的疫情,村里的广大党员干部积极踊跃,在一线设卡防控,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相信在广大干部群众和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但是说心里话,刚开始我们思想里对这个新型冠病毒疫情认识不深,中央有号召,省里、县里、乡里有指示,咱就干吧,正月初二,县乡领导都来了,跟村支两委开了会,又看了村口和农户几个地方,还跟村民们交谈了,特别是听了冠状病毒的危害程度,大家都从心里重视开了,这个疫情离我们不远,不能麻痹大意。干部懂了,大家就拧成一股绳了,村党支部一号召,全村就进入战时状态。”采访时,村支书黄燕十分坦率。

  “请大家都注意个人卫生环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播很厉害,没有特别重要的事情尽量不要出门。”在支部书记的带领下,全村党员干部冲在防控一线,给了村民信心和安心,凝聚起了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力量,筑牢了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安全屏障。

  产业发展 为村民架起通往小康生活的桥梁

  “杨琴,你也在补栽茶苗子么!你领了多少株茶苗?”

  “不多,不多,几个边边角角补一补。现在茶叶价格高,只要是空地我都栽起。”

  在村合作社的茶园地里,村民杨琴和邻居张婆婆在茶园里相遇,聊起了茶苗种植。

  尽管累了点儿,但是望着一天天长高的茶苗,杨琴难掩心中喜悦。

  “腊月间我们家卖了60多头肥猪和小猪仔收入7万多元,今年茶苗也长得好,这多亏了村支书黄燕,我们家的日子才越过越好。”

  1月26日,正月初二,天微冷。记者赶到海拔1800多米的纳雍县新房彝族苗族乡通作楷村时,村民们正在地里忙着发展生产,村道迂回曲折。道路弯弯曲曲地绕,梯田层层叠叠地绿。左望,栋栋民居掩映在深冬的薄雾中,安静整洁;右观,但见两天窝的山坡上茶叶坡地成块连片,由近及远延伸。近处茶园,新绿点点,在微风中轻笑招摇,几间青瓦屋点缀在层层梯田之间,在漫漫雾色中相映成景。

  杨琴是种养殖大户,家里已养了90多头猪,有成片茶园9.3亩。随着这两年通组公路的硬化,她坐不住了。“原来担心路不好,茶叶卖不掉。现在路好了,我们都来加紧栽。”

  在现场,记者看到,除了新补栽的30多亩茶苗外,800多亩茶苗长势喜人。沿茶园的小径徒步而上,两边全是新开辟的茶园,尚未清理的杂草及灌木散落于田边地头,一棵棵新补栽的福鼎大白茶苗迎风挺立。

  驻村第一书记罗顺祥手脚并用,爬坡翻坎一棵棵检查,当发现有村民栽得不合格,便一边做示范一边把“苗正、根舒、土紧”的要求再详细讲解一遍。有村民笑着说:“小罗会栽茶,我们要栽好点,人家到村里来也是为我们好,产业搞好了是我们的。”大家有说有笑,相互帮助,不觉到了吃午饭时间,村民们或拿出自带的干粮,或接过家里人送来的饭菜,开心的吃起来,一幅人勤春早的图景展现在宁静的小村。趁着大家吃饭休息的时间,罗顺祥又对栽好的茶苗进行检查,如有栽漏的,就叮嘱大家补上。

  “这里原来都是不易耕种的荒地,长满杂草和灌木,村合作社成立后,先后流转了村里2000多亩地发展产业,目前茶园800多亩、金银花280多亩。”驻村第一书记罗顺祥介绍道。

  2月5日上午,当记者再次赶到通作楷村时,虽然天空飘着细雨,但村民们干活的劲头丝毫没有受到影响,100多个村民正在播种马玲薯,大家各司其职,有的手挥锄头,有的则在松土、播种、犁地……

  新建的875亩马铃薯标准化基地美如画卷,20多个村民正在播种;1000亩蔬菜基地一字排开、气势壮观,村民们正将甘蓝和佛手瓜搬入“新居”。通作楷村村支书记黄燕介绍,“去年由村级领办的合作社试种茶叶和蔬菜让村民看到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下一步将进一步扩大规模,将辣椒、甘蓝等种植发展成为我村的又一主导产业。”

  支部领航 服务群众照亮民心

  通作楷村与水城县青林乡海发村一山之隔,有450户208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35户1215人。由于村寨地处深山,交通不便,以前村民仅靠种植水稻、玉米等作物为生,全村贫困人口占半数以上。2017年10月,时任纳雍县扶贫特岗的黄燕被组织上任命为通作楷村党支部书记。当时的村,交通闭塞,村级组织涣散,集体经济几近于无。面对这样的局面,亲戚们劝她:“前几任是大男人都没把工作搞上去,你一个女人家,如何能将工作搞好呢?还是不干的好。”朋友们劝她:“家里孩子正读书,上老下小的,负担这么重,就不要干了。”丈夫也劝她:“不要那么辛苦,有个工作干着就行了。”面对亲朋好友的劝说,也曾有过犹豫,但她想的更多的还是乡镇党委和全村党员对她的信任。她“铁”下心,接过这个担子,决心大干一番。

  任支部书记伊始,黄燕着手就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黄燕每天坚持吃住在村,挨家挨户走访,亲切地与村民聊天、谈心,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对存在的问题把脉、开方,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还带领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多次到外地参观学习发展经济的先进做法经验。不到一年时间,全村就涌现出种植大户、养殖大户,规模种养开始形成……

  终于,村党支部重拾了凝聚力、向心力。接着,黄燕就带着村两委班子着手解决群众关心的出行、饮水、用电等热点难点问题。她踏实干练、公正客观的工作态度逐渐赢得了群众的信任与好评,大家纷纷竖起了大拇指:“这个白族女娃有魄力,我们村发展致富有希望!”

  如今,该村公路通村达组。新修建的村委会新办公楼主体建好但缺钱装修,她又带着村干部们一起动手干,一起修建办公楼的化粪池、粉刷墙体。

  基础打下了,产业扶贫激活“造血功能”始终是大难题。

  刚开始种茶苗时,70多岁的张大爷就极力反对:“我种了一辈子田,只看到大米饭能饱肚子,没听说吃茶能过日子。我就鼓起眼睛看,看你们以后吃饭还是吃茶!”

  张大爷的这番话,让一些打算种茶的村民打了退堂鼓。黄燕只好从易接收新思想、新观念较快的中青年人着手,她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并代表村委会承诺提供销售、技术保证,好不容易才落实了种植面积。接着,黄燕又开始琢磨起发展金银花产业。村里流转280多亩土地种植金银花,在地里干活的村民一天收入少的100元,多的一天收入200元,种1亩金银花收入约5000元,比种常规作物足足多出4000元,张大爷服气了。

  “她做什么事,都很为我们考虑。”“她做事很公道,我们服她!”“有她在,我们放心!”……在通作楷村村民眼中,村里的大小事务,只要有村支书黄燕在,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

  已经脱贫的杨琴,对村支书黄燕十分感激。以前她家只会养猪,“技术不行,时运不好”,一直没有成功。2017年10月,刚来任村支书的黄燕带领她和村上的贫困户,一起到省内外考察学习茶叶和金银花等经济作物的栽培技术,产业又重新“活”了起来。

  “现在,我家不但把以前欠的账都还清了,还有了存款,这日子过得越来越有奔头了。”看着绿油油的茶园,杨琴微笑的眼中充满了希望。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如今的通作楷村的扶贫产业发展方向正在按照时间表、路线图不断向前推进,扶贫计划和更多的扶贫新项目,正在徐徐展开。

发布时间:2020年02月07日 18:35 来源:贵州日报 编辑:宿党辉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