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战“疫”使者——记奋战在武汉抗疫一线的河南医护人员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先后派出15批队伍,共计1273名医务工作者。累计收治患者2272人,治愈出院1372人。

  这是1月26日以来,河南支援湖北医疗队与新冠肺炎疫情鏖战一个半月,用汗水凝成的报告单。

  3月10日,早樱绽放,春风拂面。武汉最后一家方舱医院宣告休舱。河南的白衣天使们,和全国各地的医务工作者一起火线战“疫”,高擎光明和希望的烛火,为病患托起生命之舟。

  他们跨越黄河,守护长江;他们救死扶伤、大爱无疆;他们付出辛劳、传递真情。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2月10日,第五批医疗队各临时党支部组织党员医护人员重温入党誓词,让党旗在抗疫一线高高飘扬。

“冲锋,这里就是战场”

  “我是党员我先上!”疫情防控阻击战中,这样的请战声在武汉处处可闻。

  “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每名党员都是一面旗帜。”河南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负责人、临时党总支书记王耀平说。首批医疗队137名医护人员中,57人是党员。成立临时党总支,下设若干党支部,用火红的党旗激昂斗志、振奋精神,成了每批河南支援湖北医疗队到武汉后的通行做法。

  在防护服上标注姓名,画上红色的五角星,写上“有事找党员”字样,成为一道让人安心的风景线。党员就要起模范表率作用,越是有困难有风险,就越要向前冲!

  在隔离病房,党员护士李宁每天穿着厚厚的防护设备,他形容自己“像陀螺一样停不下来”。有一次,他所在的第二批医疗队援助病区送来一个重症老人,他协助医生为老人做手术,一站就是4个小时,手术结束后全身湿透,贴身的衣服一用力就拧出了水。

  正常情况下,穿着严实的防护设备都会发闷,更别提抢救病人了。频繁的动作,导致他被头晕、呼吸困难一直折磨着,“病人把生的希望全部寄托在我们身上了,是党员就绝不能退缩,撑也得撑到最后。”李宁说。

  2月4日,郑大一附院在短短3小时内集结了一支46人的支援湖北紧急医疗救援队,党员护士郭玉凰就在其中。

  入驻武汉江汉方舱医院时,郭玉凰主动承担起与患者接触最密切的一项工作:接诊。她经常忍着腰疼,与确诊患者相距不足半米,一坐就是6个小时。2003年抗击“非典”的时候,她还是个小学生。电视上医务人员奔忙一线的身影在小小的她心里埋下一颗种子,现在她如愿成为救死扶伤队伍中的一员。

  河南省第五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带队组长、省人民医院呼吸重症医学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RICU病区主任王凯今年57岁,是队里年龄最大的医生。“老将”眼中最欣慰的,莫过于看到一茬茬的年轻人“后浪推前浪”。

  郑州人民医院南院区重症医学科护师李琨说:“父母都很支持我来武汉的决定。我们90后身强力壮,正是该用实际行动证实自己的时候。”

  洛宁县中医院护士黄飞飞和程雅新都是95后,经此一“疫”,她们经受了挑战,收获了成长。“年轻人相对乐观开朗,思想活跃,和不同年龄的患者都更容易交流沟通,这有利于帮他们打开心结,提高治疗效果。”她们说。

  河南省第五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长陈传亮介绍,全队300名医护人员中,90后有106人,占比三分之一。他们主动请缨,奋战一线,展现出勇敢、独立、坚强的青春形象,展现了年青一代的责任担当。

“一定要守住医护人员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在武汉战“疫”一线,有一支队伍被称为医护人员的“守护神”,他们就是感控医生。

  2月5日上午9点,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一口气忙了6个小时的6名医疗队员走出病区。

  赵娜就是其中一员,作为感控医生,她最重要的一项职责就是帮值班医生护士做好防护,把他们安全地送到岗位上。每次进入病区,医护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流程,穿戴好防护设备,帽子、手套、防护服、隔离衣、防护口罩、护目镜、防护面屏、鞋套等防护用品一件都不能少,确保没有任何皮肤暴露在外。“我会挨个检查,有一点穿戴不规范就不会放他们进去。”她说。

  省人民医院中心ICU护师秦国顺是青山区方舱医院感控小组组长。在他看来,穿还不算麻烦,真正繁琐和直面危险的是出舱时脱防护装备。从出病区脱去第一层手套到最后摘掉帽子进入清洁区,大概有近30个动作,中间要洗12次手。为了防止产生气溶胶传染,每个动作都急不得,就像打太极。

  只要进出舱,秦国顺就绷紧了弦,精神高度集中。他说:“我要为同事的安全负责,坚决守好这第一道防线。”

“我们经受了一场体力、能力、意志的极大考验”

  河南支援湖北医疗队员中,有人奋战在隔离病房中,还有人穿梭在大街小巷里,负责转运病人的他们,是忙碌的生命“摆渡人”。一个多月来,先后有1900多名患者经他们的手转运到病区。

  河南急救转运队是全国第一支挺进武汉的转运队伍,51岁的乔伍营任队长。抵达武汉当天,他就着手成立指挥部,以便工作更加快捷高效。

  从中午12点到晚上八九点,急救转运队跑了3趟,转运了十几个病人。这就是急救转运队的工作日常。身体的劳累倒在其次,最危险的是他们直接接触病人,时刻都有被感染的风险。剐了蹭了,或者用力大了,都有可能导致防护服破损。

  乔伍营参加过汶川地震救援、SARS突发救援,久经战场的汉子坦言自己有不少揪心的时候。初到武汉的时候,由于物资紧缺,转运队没有尿不湿,队员们一连工作八九个小时,憋不住只能尿到裤腿里。脱衣服那一霎,他的泪水就出来了。

  即便如此,没人叫苦,没人抱怨。“跟着乔队长,啥困难都能克服,啥难题都能解决。”队员许新建笑着说。

  来武汉一个月,乔伍营与妻子只视频通话3次,电话也不敢打。不是不想打,他怕一打就会控制不住情绪。

  “我们每天都和死神擦肩而过,让家人知道太多,反而会让他们更担心。”乔伍营的妻子也是一名医护人员,除了照顾一家老小,每天还要负责协调救援物资,他不想给妻子增添太多负担。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场上,还有这样一支队伍“必须拥有姓名”:那就是防止病毒传播的最后一道防线——防疫队。

  3月2日早上,细雨和着冷风绵绵不绝。河南省第十四批支援湖北医疗队、第二批防疫队接到任务,为硚口区十几家养老机构检查疫情防控和消毒措施。中午来不及吃饭,一直忙到下午5点。匆匆吃过晚饭,消毒组组长唐振强又赶到武汉市疾控中心,参加某特殊场所消毒方案制订讨论会,回到驻地已经是凌晨2点。

  这是唐振强也是全部防疫消杀人员日常工作的写照。穿着厚厚的隔离服,背上50斤重的喷雾器,每走一步都是巨大的体力消耗。如果在病人家里进行终末消毒,往往需要密闭房间,刺鼻的消毒剂熏得他们头昏脑涨。不仅如此,地面喷上消毒液后会变得非常湿滑,一步走不好就可能摔倒受伤。要不留死角地完成一个病人家的终末消毒,一般需要将近一个小时。一场消毒任务下来,队员们都会大口喘着气,一二十分钟才缓过来。长时间负重上下楼梯,他们的颈椎僵了,脚踝钻心地疼。

  “我们经受了一场体力、能力、意志的极大考验。”唐振强感慨地说。

“‘谢谢河南的白衣天使’,这是听到最多的话”

  “夜班回到住处,已是凌晨5点。来武汉已满一周,每天醒来的那一刻,都分辨不清是白天还是黑夜。今天当班中,病房一个爷爷离世,在疫情面前,第一次亲身体会到世事无常、生命之脆弱……”

  2月9日,河南省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平顶山市二院呼吸内科护士吴亚锋在微信朋友圈里这样写道。

  吴亚锋参与抢救了这位患者。当时,老人的血氧饱和度连续下降,心率陡增,吴亚锋急忙喊来大夫,抢救的药、呼吸机都用上了,最后老人还是呼吸衰竭走了。

  “特别突然,也就一天时间。”吴亚锋哽咽了。照顾老人的这些天里,无论是打开水还是送药送饭,老人都会微笑着对她说声“谢谢”。

  丁晗是河南省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的一名护士,来自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有一天早晨,在武汉市第四医院重症隔离病房,一位患者阿姨提出想洗洗头。“头发这么长了,小姑娘,你能不能再帮我剪剪头发?”阿姨小心翼翼地问道。

  “没问题!我一定尽量给您剪好。”丁晗找来剪刀,用酒精擦了擦,又找来塑料袋,咔嚓嚓,咔嚓嚓……为阿姨剪起了头发。

  “清爽多了!这是我剪过最漂亮的发型。谢谢河南的白衣天使!”阿姨笑着竖起大拇指。

  在武汉市青山区方舱医院里,声声“谢谢”就没有停下过。

  “送你一只千纸鹤,祝愿你早日康复!”忙完工作后,郑州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长邵青青端着一个纸盒,为每名患者送上自己亲手折叠的千纸鹤,祝福他们早日病愈,和家人团聚。收到这份满含心意的礼物,每一名患者都会送上一声“谢谢”。

  200只千纸鹤,是邵青青趁着休息之际,花了10天时间叠成的,每一只千纸鹤上都有一句祝福语。千纸鹤有的红色、有的绿色,红色代表吉祥如意,绿色寓意春意盎然。

  河南省第一批医疗队队员、郑州大学五附院感染性疾病科护师葛久煜至今仍记得这样一件事:

  有一次,在给5号病床的陈阿姨做治疗的时候,她突然叫出了葛久煜的名字,问道:“你昨天早上是不是也上班了?”

  葛久煜一愣:“阿姨,您只能看到我的眼睛,怎么会知道我的名字?”

  “昨天你来帮我收标本,我记住了你的声音,很好听。谢谢河南的白衣天使。”阿姨说道。

  瞬间葛久煜的眼睛湿润了,她睁大眼睛,不敢让眼泪掉下来,心里都是满满的感动。

  “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在武汉江夏方舱医院,医患之间的友好互动越来越频繁。2月10日首批国家河南中医医疗队驰援武汉江夏方舱医院,以中医为主的中西医疗法在诊治患者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患者们的情绪逐渐放松下来,大家一起学习八段锦、太极拳、呼吸操,一起唱歌跳舞,这首《我和我的祖国》是其中传唱率最高的歌。

“疫情不退,我们不回”

  2月7日是个值得铭记的日子。河南省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接力奋战12个日夜,收治的病人中首批8名治愈患者出院,其中年龄最大者84岁。

  2月20日,河南省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治愈的首批两名患者达到出院标准,被社区工作人员接送回家。第二批医疗队所在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是武汉危重症患者的集中收治点,在这里,每出院一名患者就像是一束光,照亮着重症医护人员前行的路,让他们更有信心去照顾和治愈更多的患者。

  2月19日,武汉的气温14℃,有春天的感觉,阳光洒在身上,暖洋洋的。15时30分,在武汉市青山区方舱医院外的广场上,20名治愈患者已经出舱,拿着行李,正在等待所在社区工作人员来接他们回家。

  “很激动,身体好了,心头的大石头就落地了!”“河南的医护人员太好了,像亲人一样亲!”笑容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

  “因为医护人员都穿着防护服,看不清容貌。虽然我不知道这些医护人员的名字,但是我知道防护服下的每个人都一定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人。”治愈患者陈先生告诉记者,“我是一名文艺工作者,我要写一首歌,送给河南医护人员。”

  “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陈先生带头唱起了歌曲《为了谁》。歌声响起的那一刻,不管是医护人员还是痊愈的患者,很多人都泪流满面。

  这几天,好消息接连传来:

  3月5日上午,武汉市青山区方舱医院A舱和B舱正式合舱。

  3月9日上午,青山区方舱医院送走最后18名患者,宣布休舱。河南省第五批医疗队就地休息待命。

  3月9日下午,武汉收治人数最多的江汉方舱医院休舱。我省第八批医疗队就地休息待命。

  方舱医院陆续完成使命,但危重症定点医院的医护人员还在默默坚守。

  “打赢才能走,疫情不退我们不回”“战斗到底,我们早就做好了准备”,河南省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全体135名队员,以8个临时党支部为单位集体写下请战书。

  一滴水融入江河,永远都不会干涸。奋战在武汉抗疫一线的河南医护人员,诠释了救死扶伤、甘于奉献的精神,彰显了黄河儿女担当奉献、坚韧不拔的风貌。

  他们是桥梁,传送着中原人民对荆楚大地的深厚情谊。

  他们是浪花,激荡在大爱汇成的浩瀚江河之中。他们更是使者,带来光明和希望的战“疫”使者。

发布时间:2020年03月12日 11:08 来源:“河南两学一做”微信公众号 编辑:杨安琪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