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学习问答 74.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主要有哪些重点?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学习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学习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决定》提出“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其主要目的是推动科学设置各类自然保护地,建立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的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建设健康稳定高效的自然生态系统,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筑牢基石,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生态根基。在这方面,需要着力做好以下4项工作。

  第一,构建科学合理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自然保护地是由各级政府依法划定或确认,对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及其所承载的自然资源、生态功能和文化价值实施长期保护的陆域或海域。按照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依据管理目标与效能并借鉴国际经验,将自然保护地按生态价值和保护强度高低,依次分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3类。按此划定标准,对现有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海洋公园、湿地公园、冰川公园、草原公园、沙漠公园、草原风景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区(点)、自然保护小区、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等各类自然保护地开展综合评价,按照保护区域的自然属性、生态价值和管理目标进行梳理调整和归类,逐步形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分类系统,做到一个保护地、一套机构、一块牌子。

  第二,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管理体制。理顺现有各类自然保护地管理职能,制定自然保护地政策、制度和标准规范,实行全过程统一管理。建立统一调查监测体系,制定以生态资产、生态服务价值为核心的考核评估指标体系。结合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按照生态系统重要程度,将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分为中央直接管理、中央地方共同管理和地方管理3类,实行分级设立、分级管理,探索公益治理、社区治理、共同治理等保护方式。合理调整自然保护地范围并勘界立标,进一步完善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办法,划清各类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使用权的边界,明确各类自然资源资产的种类、面积和权属性质。根据各类自然保护地功能定位,实行差别化管控,原则上核心保护区内禁止人为活动,一般控制区内限制人为活动。

  第三,创新自然保护地建设发展机制。以自然恢复为主,辅以必要的人工措施,分区分类开展受损自然生态系统修复,建设生态廊道,开展重要栖息地恢复和废弃地修复,利用高科技手段和现代化设备促进自然保育、巡护和监测的信息化、智能化。结合精准扶贫、生态扶贫,对核心保护区内原住居民实施有序搬迁,依法清理整治探矿采矿、水电开发、工业建设等项目,通过分类处置方式有序退出,依法依规对自然保护地内的耕地实施退田还林还草还湖还湿。全面实行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实现各产权主体共建保护地、共享资源收益,建立健全特许经营制度,鼓励原住居民参与特许经营活动,探索自然资源所有者参与特许经营收益分配机制。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在自然保护地控制区内划定适当区域开展生态教育、自然体验、生态旅游等活动。按照生态保护需求设立生态管护岗位并优先安排原住居民。

  第四,加强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督考核。强化自然保护地监测、评估、考核、执法、监督等,逐步形成一整套体系完善、监管有力的监督管理制度。建立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测制度,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建设各类各级自然保护地“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体系,对自然保护地内基础设施建设、矿产资源开发等人类活动实施全面监控。组织对自然保护地管理进行科学评估,及时掌握各类自然保护地管理和保护成效情况,发布评估结果。建立统一执法机制,在自然保护地范围内实行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

发布时间:2020年04月20日 15:03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宿党辉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