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苏光”村快要“赢”回来了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杨昊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我叫杨昊,2019年3月25日,作为深圳市福田区新一轮对口帮扶河源市和平县的驻村干部,来到长塘镇苏光村开展帮扶工作,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兼精准扶贫工作队队长。在这一年里,我与“苏光”村民一起,拾回“赢”的希望与“赢”的勇气。

土地流转让土地“生钱”

  苏光村位于和平县东北部山区,耕地有限,机械化生产开展不便,插秧耙田全靠人力。村主任对我说:“种地不赚钱,一亩地一年下来能赚三五百块不错了!”

  怎么让土地“生钱”呢?2019年5月下旬,我找到北京福源华夏沙漠治理研究院,他们在水肥一体化综合种养方面有独到的技术优势。在他们的指导下,我把村里原有的村民合作社注册成为实体公司,企业与公司对接,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并进行人员培训。我们驻村工作队与村委会商量,抓紧时间谋划在苏光村落地综合种养项目,把村里最优质的土地集中起来,开展生产建设。

  但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摆在眼前:如何说服村民把土地使用权转让出来?

  我喊上村干部、合作社骨干,挨家挨户到村民家谈征地的事情,不厌其烦地跟村民谈农业项目。

  有的村民脑子灵光,马上同意了。但有的村民还是有些担心:

  “你们把耕地用来种蔬菜了,到时候怎么恢复土地用途?”

  “在地里设施搭建,等租地到期了归谁?”

  “怎么保证每年分到钱?项目失败了怎么办?”

  为了打消村民的疑虑,我跑遍了县农业农村局、环保局、国土局、林业局等各个部门,向他们了解关于土地流转的实施细则,与合作社、公司仔细商议入股、租地的合同条款,反复跟农户讲解可获得的保障和权利。2019年11月下旬,涉及产业用地的村民小组和39户村民全部与公司签订土地流转协议,涉及田地150余亩,占全村可耕地面积的十分之一。

  目前,苏光村生态农业仿真实验室基地的基础建设已完成大半。

为民卖红薯

  苏光村有22户贫困户,大部分是低保户和五保户,低保户里有一些家庭成员有劳动能力,但体弱多病无法在外务工,在家里经营小规模散种散养,因为缺乏销售渠道,种养的东西很难卖出去。

  贫困户周美香家就是这种情况,她家里有一个智力残障的小儿子,11岁了还在读小学二年级。周美香在自家地里种一些红薯。2019年下半年,她种的红薯获得丰收,家里吃不完,又没有渠道卖出去,十分犯难。

  我去周美香家走访时,看到她家院子里堆满了红薯,她拿出刚蒸好的红薯给我吃,一口咬上去,软糯香甜。我称赞说:“这红薯真好吃!”

  周美香说:“如果能卖掉换钱就好了,换了钱还能给家里补贴点医药费。”

  我又走了几家贫困户,发现家家都有卖不掉的红薯。随后,我向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领导汇报了这件事,提出来可否让学校工会发动全院教职员工按3元/斤的价格采购苏光村红薯,主管扶贫和工会的杨瑞东副书记立刻同意了我这个想法,并嘱咐说:“包装上尽量简易,多争取利润给贫困户。”

  全村贫困户得到消息后,欢欣鼓舞,踊跃把自产红薯运往村委会。村干部们认真验货、挑选、包装,将7000斤红薯装车运往学院指定地点。老师们纷纷伸出援手,积极认购。仅一天之内,贫困户的红薯全部销售一空。

  周美香通过这次售卖获得了1000余元的收益。我再到她家的时候,她笑得合不拢嘴,从门后拿出一个小袋子说:“杨老师,上次听你说红薯好吃,这两斤红薯是我挑出来的,专门给你留的,你收下吧。”

  我打开袋子一看,红薯个个饱满鲜亮。出门的时候,她的小儿子从背后一把抱住我说:“杨老师,好!”

  我心里涌起了阵阵感动,不仅是为这个小孩子,更是为我们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所有可爱的老师们。仅2019年,学院工会在每个节假日到来之前,都定点采购苏光村的农产品作为教职工福利,全年共集中采购了4次,累计消费扶贫近30万元,激励了村民和贫困户劳动致富的信心。

微信卖货 把“输光”的“赢”回来

  徐玉伟是苏光村的贫困户,家有妻儿子女四人。妻子早些年患重病住院治疗欠下一笔债务,还需要长期靠药物稳定治疗,大女儿和儿子都在上学,他本人也因为外出务工腿脚受伤,行动不便。妻子的药费、欠下的债务、儿女的学费,都靠他平时打临时工和散种散养来支撑。我刚到他家的时候,他问我:“杨老师,你知道我们这里为什么穷吗?”

  “因为我们是‘输光’村(苏光村)啊!”徐玉伟苦笑道:“苏光苏光,输得精光。”

  我听出徐玉伟的口吻半是调侃,半是无奈。我跟他说,你现在做简单的工作是没有问题的,只要勤快、肯吃苦,家庭和睦团结,一定能把苦日子度过去。

  接下来,我通过村委会,帮徐玉伟申请了村里的公益性岗位,做保洁员,每月800元。每次碰到他,我都问问他最近有什么想法,想搞点什么营生。

  “我看到有人用微信‘带货’。”他说,“我也想弄点自己种养的东西放在网上卖。”

  我非常赞同他的想法。于是在网上找了一些别人拍的土特产给他看,教他摄影技巧:“拍土鸡光线要明亮,显得鸡精神。”“拍水果带露珠感觉新鲜。”“一组产品图里插几张原产地图片,让人觉得有呼应感……”

  徐玉伟从此开启了“带货之旅”,他隔三岔五就在朋友圈里发他的“作品”,后来还学会了拍视频。视频里,他用客家土语进行介绍,语言也越来越风趣,听起来心情不错。

  到了年底,我让他把微信里销售记录截图给我,留作收入佐证。他慢腾腾地发了几笔账过来,我立刻打电话给他:“别藏着了,你发朋友圈的照片我都截图了。”

  电话那头传来他的笑声:“杨老师,我要是想瞒你就把你屏蔽了,你放心,佐证全部找齐给你。”

  放下电话,我感到很欣慰。听到徐玉伟的笑声,那一刻,我知道“苏光”村不再是“输光”村了,我们快要“赢”回来了。

发布时间:2020年04月28日 17:08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微信公众号 编辑:宿党辉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