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田书记”的进村赶考路

陕西省华阴市委组织部 孙瑄 曹蕊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村民眼里,他是整日奔波在为民路上的“费鞋书记”;在村干部眼里,他是敢干会干的“实干书记”;在镇干部眼里,他是有想法有思路的“点子书记”......他就是陕西省华阴市凤城村第一书记田战省。

  2017年4月,田战省被华阴市水务局选派到凤城村担任第一书记。3年来,他一直走在“进村赶考”的路上,而凤城村悄然发生的变化正是这场“考试”最生动的答卷。

敢干会干的“实干书记”

  “他一个城里娃娃能弄懂咱们村的事不?”“看着满脸的书生气,能不能吃得了苦?”“遇到事能做得了主不?”......初到凤城村,田战省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来自村干部和群众的疑虑。

  从上任的第一天开始,他就开始逐户摸排,白天入户走访,同村两委班子、驻村工作队一起与村民说生产、算收入;晚上学习钻研脱贫攻坚政策、外地先进典型事例,通过一个多月的时间,先后走访了全村247户,整理出53条意见建议,掌握了一手扶贫资料,对凤城村的自然条件、产业结构、村情民情等了如指掌,对村上班子组成、个性特点熟记于心,渐渐打开了工作局面。

  在摸排走访中发现,村里的通村道路坑坑洼洼、高低不平,一遇雨雪天气,容易陷入瘫痪状态,严重影响了凤城村发展;村南河道内垃圾堆积如山,一到夏季蝇虫满天,河道附近的群众深受其害,田战省下定决心要改变这一现状。

  “要致富先修路”,田战省与村“两委”干部、驻村工作队商议,决定采取“国家政策扶持+党员干部捐助”的模式筹资。经过多次与相关部门沟通,先后筹集交通补助资金36万余元,硬化了1100米通村路,3000多米生产路,解决了村民出行的难题。

  路修好了,垃圾还没清理。田战省想到了自己的“娘家”水务局,在提出申请之后,水务局党委派来局总工和技术人员带着工程队,经过7天连续施工,总共清理垃圾及秸秆130余车,1000多米长的河道环境焕然一新,人居环境有了保障。

  经过几年的整治,凤城村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泥泞狭窄的村中小路变得宽敞整洁,邻里之间亲善友睦、和谐共处。“一起把村子建好”也成了凤城村乡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出谋划策的“点子书记”

  凤城村是个经济薄弱村,位于华阴市东部台塬,位置偏僻。因受城市化浪潮的冲击,村里年轻人纷纷放下农具,离乡外出打工,原本人丁兴旺的凤城村,成了名副其实的“空壳村”。

  “要想解决现状,就要从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集体经济入手。”田战省和村两委成员、驻村工作队经过充分调研摸底,提出了发展花椒和柿子醋产业,带领群众致富增收。

  他和村支委挨家挨户动员大家利用荒坡地种植花椒。起先大部分村民心有顾虑,田战省就邀请农业专家定期向村民讲解花椒种植技术,聘请技术员长期指导。同时争取台塬水土保持项目,免费给群众栽植花椒树500余亩。

  花椒发展起来了,田战省又打起了柿子的主意。村子附近有许多柿子树,往年因为卖不出去,大量的柿子就烂在地里,咱就变废为宝,利用柿子来酿醋。

  他们聘请杨凌农科专家担任技术指导,筹集资金近300多万元,带领村上的党员干部撸起袖子齐上阵,日夜奋战在工地上,经过半年努力,2018年8月,凤原香柿子醋厂正式投入运营。

  醋厂运营以来坚持“企业+基地+贫困户”的模式,从柿子种植到酿造,实现产销一体化,通过入股分红+工资性收入相结合,让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实现捆绑入股挣“利金”、企业打工挣“薪金”、自主发展挣“现金”。2019年底,生产柿子醋120余吨,产值50多万元,全村10户贫困户户均年增收3300元。同年9月,凤原香柿子醋厂QS认证检测全部达标通过,并在第二十六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荣获“后稷特别奖”。

为民奔波的“费鞋书记”

  “当贫困户吕毡毡把那一双亲手缝制的布鞋递到我手中,更加坚定了我要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决心。”田战省的民情日记中详细记录了他驻村以来的点点滴滴和一幕幕感人的瞬间。

  驻村3年,田战省把凤城村当成自己家,把村里人当成自己的亲人。能帮助贫困户摆脱贫困是他最大的期望,四双穿烂的胶鞋更展现出他用双脚丈量的为民情怀。

  这一点,79岁贫困户吕毡毡感触最深。

  已近耄耋之年的吕毡毡还有一个51岁的儿子吕拉石。吕拉石患有严重精神疾病,日子靠政府救济,三间土木结构的老房子年久失修,塌了两间,成了危房,她和儿子就住在里面。

  面对这样的问题,田战省帮助贫困户申请了危房改造,紧接着他又联系工队、拆旧房、盖新房、添置家具,沙石砖料、工费不够他自己垫付了5000余元,在田战省和村干部以及驻村工作队的全力帮扶下,50平米的新房在2017年8月完工,卧室、厨房窗明几净,电视、灶具、窗帘、沙发装扮出一个温馨的家。

  “有了田书记,我和儿子吃得更好了、住得更暖了。”现如今,吕毡毡一家住上了新房,因为产业分红和各类补助,年收入也已达到了1.5万余元。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11日 12:56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微信公众号 编辑:宿党辉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