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品读中华经典》系列音频 | 古文辞类纂

微信扫一扫 ×

  中国古代的文选有很多,其中清乾隆时期姚鼐编纂的《古文辞类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当时及后世文学特别是古文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具有非常实际的指导作用。

  姚鼐是一位少有的“全才”,既有理论,又有创作,还有自己选编的文章选本。这几者相互参证,构建了他的文学思想体系。

  姚鼐自幼好学,二十多岁考中举人,本以为从此可以平步青云,不料连续五次会试均名落孙山,直到第六次应试才中了进士,授选庶吉士。

  乾隆三十八年,清廷开四库全书馆,姚鼐被荐入馆充纂修官。这个职位本应翰林充任,姚鼐能够破格当选,足见其造诣之高。《四库全书》修成后,姚鼐乞养归里,不入仕途。

  此后,他先后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致力于教育,因而他的弟子遍及南方各省。就在主讲梅花书院时,他开始着手编纂《古文辞类纂》,既可为讲学作指导,又可作为学生学习的参考。有记载说他“无一日不讲此书,无一日不修订此书”。

  乾隆四十四年,即1779年,经过姚鼐的补充和修订,《古文辞类纂》终于完成。

  《古文辞类纂》选录了战国到清初的七百余篇文章,以唐宋八大家为主,于明取归有光,于清取方苞、刘大櫆,以继八大家之续。选入的文章除散体文外,还有辞赋,主要收录屈骚与汉赋,故称“古文辞”,这反映了姚鼐试图兼包众美、扩大古文规模的愿望。全书共七十五卷,由于对文章进行分类编排,故称“类纂”。那么,姚鼐的分类原则是什么呢?

  姚鼐在综合考察文体渊源、形式、内容、使用场合、功能、题目标示的基础上,突破题目中文体信息的局限,而深入到文章的内容之中,以文章的性质和功能为主要标准,将选文分为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等十三类。每类作品前有小序,介绍该类文章的渊源、发展、文体特点等。

  至于姚鼐的选文标准,可以用“求当”“求实”来概括,所谓 “当”,指的是言辞的恰当合理。

  从选录的十三类文体来看,皆为当时非常实用的,相当于我们现代的实用文,也称应用文。除总的选录原则外,在《古文辞类纂序目》中还简述了各类文体的起源、特点、流变及编选原则,最后提出总则:“凡文之体类十三,而所以为文者八:曰神、理、气、味、格、律、声、色。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 学者多认为“神、理、气、味、格、律、声、色”这八个字是文学创作的基本要素。

  那么,这八个字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呢?

  所谓“神”,是指文章的神思神韵,神妙变化。

  所谓“理”,是指文理、脉理,也指义理,是行文的客观真实性和内在逻辑性。

  “气”是指文章的气势,即贯通于文章字里行间的、灵动有生机的文势。他认为文章有气势,读之就像作者在面前和你说话一样;没有气势,无非码字而已。

  “味”是指文章隽永深刻,含蓄而耐人寻味。

  “格”指的是格式、体制,不同文体有不同的体裁、格局。

  “律”指的是规则、法度,即行文的具体规律、法则。

  “声”指文章的音调、音节。文章的音调要高低起伏、抑扬顿挫,这是形成语感的前提。只有节奏和谐,音调优美,文章才能动人。

  “色”指文章的辞藻、文采。姚鼐所追求的文章要平淡、自然、醇雅。

  这八个字体现了古文创作的客观规律,是姚鼐总结出来的品鉴文章的方法,值得后人借鉴。

  总之,从古代文学选本的发展来看,《古文辞类纂》是一部与《文选》《唐宋八大家文钞》前后呼应的著名选本。学者吴汝伦评价说:“《古文辞类纂》一书,二千年高文略具于此,以为六经后之第一书。”曾国藩则说:“嘉道以来,知言君子群相推服,谓学古文者求诸是而足矣。”后来,王先谦、曾国藩、黎庶昌、蒋瑞藻先后编成《续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钞》《续古文辞类纂》《新古文辞类纂》,而为《古文辞类纂》续脉,足见姚鼐《古文辞类纂》的地位和价值之高,以及对后世学者在古文方面的哺育之功。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15日 19:08      来源:共产党员网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