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品读中华经典》系列音频 | 古诗十九首

微信扫一扫 ×

  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是可以与《诗经》相媲美的一部五言古诗选,名叫《古诗十九首》。它是南朝梁萧统编《文选》时,从传世的古诗中选录出的。

  谈到诗词,首先要说的就是作者和创作时间,然而《古诗十九首》中的诗歌在这两点上却是模糊甚至存在争议的。

  正如钟嵘所说,“古诗眇邈,人世难详”,《古诗十九首》中每首诗的作者如今已难知其详。当今学界一般认为,这些诗为中下层文人的作品,非一时一人之作。

  《古诗十九首》之所以能在中国诗歌史上产生巨大的影响,主要源于它的艺术性。

  《古诗十九首》长于抒情。这十九首诗中有不少关于自然景物和环境的描写,但它不同于晋、宋以后的山水诗和咏物诗,而是为表现作者的主观心情而做出的必要渲染和衬托。比如《回车驾言迈》中“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四句,写的是春天野外的景色,但我们读过之后,会自然而然地体会到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空虚无着落的悲凉感。又如《生年不满百》中“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夜苦长,何不秉烛游”四句,表面看是在阐明一个道理,其实这是一种人生的感慨,是感情的波澜而非理性的观点。

  这种抒情,《古诗十九首》用最点睛的笔墨将其描绘出来,有些是委婉含蓄,余意无穷;有些是慷慨激昂,淋漓尽致。在变化中寻求统一,在参差里取得和谐,表现出了高度的概括性。这种高度的概括性,源于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使其全部的感情发酵、酝酿出来,这样,从他心底流露出的语言,就会像美酒一样,量越少,质越醇,越能使人沉醉。刘熙载《艺概》中说:“《十九首》凿孔乱道,读之自觉四顾踌躇,百端交集,诗至此,始可谓言之有物矣!”正因为作者把大量的生活材料加以高度的概括,才使人感到“言之有物”,同时在抒情效果上具有独特而深刻的感染力。

  其次,具有高度艺术性的作品,其形象性必然很强,《古诗十九首》也不例外。《行行重行行》中用“衣带日已缓”“思君令人老”来写离别之情,使人从身体、容颜的具体变化中看出久别深思的苦痛。尤其要指出的是,这十九首诗的每一篇都自然地构成了一个完整而鲜活的艺术形象。《青青陵上柏》描写洛阳,于是我们面前就浮现出一幅动乱时代都市生活的画面。《驱车上东门》描写墓地,它所展示的就是一个阴森萧瑟的世界。无论哪一篇,都蕴藏着诗人的思想感情,诗中所体现的不仅是生活的具体画面,更是诗人的心灵感受。

  最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是文人,诗的语言自然带有文人诗的色彩,但是,它不同于汉赋,这十九首诗的语言是质朴又生动自然的百姓口语的集中和提高。究其原因,大概缘于诗的作者是中下层失意文人,他们对自然或人生的体验是比较深刻的,又了解民间文学的特点,同时更愿意将自己的情感用诗的形式说给与自己身份、地位相似的人听。这就使《古诗十九首》呈现出民歌的气息,以及一种生动而自然的语言风格。举例来说,《孟冬寒气至》中“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明月何皎皎》中“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这些语句让我们感觉诗人像是透过文字在与我们对话,把诗的语言运用得像口语一样亲切质朴。

  总之,从手法,到形象,再到语言,《古诗十九首》都有着很高的艺术性,这使它成为流传千古,至今仍被人们吟诵的经典。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15日 19:06      来源:共产党员网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