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讲要为大家介绍的是我国第一部诗歌理论批评专著,它就是钟嵘的《诗品》。这部书以汉魏六朝的五言诗为评论对象,较为系统而又深入地评价了五言诗的作家和作品,其中体现出的诗学史观、诗歌美学和批评方法等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
钟嵘一生经历了南朝宋、齐、梁三个朝代。在政治上,他为人所称道的地方不多,但在诗歌理论上却做出了很大贡献。他用毕生精力,写出了我国第一部诗论专著《诗品》,对汉魏六朝的五言诗进行了评论,创见颇多。
今本《诗品》共三卷,三卷前本来各有序言,后人把三个序合而为一,成为《诗品序》,或称《总论》。因此,我们可以将《诗品》分为“序”和“正文”两部分。
“序”的部分是谈作者对诗歌的一些总体看法,是诗论;“正文”是作者运用“序”中论诗的原则,具体品评诗人及其诗作,是诗评。当然,“正文”是《诗品》的主体。
就“序”的部分来说,三卷的序言各有所侧重,上卷的序言着重叙述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史,论述诗的产生、作用和表现手法等问题,并说明写作的背景及原因。中卷的序言说明了《诗品》的体例、特点及品评的范围,同时批评了南朝诗坛上的一些坏风气。下卷的序言论述了声律论的流弊,最后选了五言诗名作的篇名附于序后。
在体例安排上,钟嵘说此书有如下特点:
其一,同一品中是按照时代的先后,而不是依据诗作的优劣来排列名次的。如在上品中,作者对谢灵运的诗评价很高,认为超过了潘岳和左思。但依时代的顺序,潘岳和左思都排在了谢灵运的前面。
其二,只评论已经去世的诗人。钟嵘认为只有在作家去世以后,才能对他的诗作下定评,所以在世的诗人一律不予入品。像吴均、何逊、阴铿等,在梁代都颇有诗名,但《诗品》中却找不到他们的名字。钟嵘的这种做法大有为诗人盖棺论定之意,后来萧统编《文选》时也采用了同样的原则。
其三,作者只评论水平线以上的诗人及其作品,其余概不提及。
其四,评语以评论为主,如果诗人有值得一记的逸事,也顺便加以记载。例如关于谢灵运何以有“客儿”之名的故事,是从《异苑》一书中转录而来的。在有关江淹的条目中,记载了他梦中失笔而才尽的故事。后来的诗话特别喜欢记载诗人的逸事,就是从《诗品》学来的。因此,也有人称《诗品》是“百代诗话之祖”。
其五,对“方今皇帝”梁武帝萧衍及依附他的权贵不加评论。钟嵘恭维了他们一番,说他们的水平高,自己的水平低,不敢妄加评论。其实这只是门面语,或是不得不说的应酬话,并不是出于真心。
最后,《诗品序》末附录了历代五言诗名作的篇目,这是钟嵘从众多诗作中精心选出来的,是五言诗精华的汇集。从中可以看出钟嵘艺术眼光的敏锐,同时对我们了解钟嵘的审美观和诗评标准大有帮助。
《诗品》正文的内容是溯流别、评风格、定品第。书中共品评汉代至南朝齐梁时期五言诗的“才子”作家122人,另有无名氏《古诗》一组,将他们分为上、中、下三品,其中上品为成就大、地位高或派生源流的诗人,共11人,另有《古诗》一组;中品略次,共39人;下品是再次的诗人,共72人。由于重要性不同,钟嵘对上品中的诗人论述得很详细,中品次之,下品最略。凡是入品的作家,每人都有一段评语,评述他们诗作的艺术风格和主要特色,指出他们的优劣得失,以此作为给他们定品第的依据。
纵观《诗品》一书,其序言与正文两部分互为表里,互相发明。就整体框架而言,横向以三品论诗,纵向先溯其流别,再逐一品评自汉魏迄齐梁的诗人。这种结构形式,横向可见历代五言诗人之优劣,纵向可观五言诗歌之发展。正是由于这个特点,我们在读《诗品》时,既要重视作者的诗论,更要重视诗评。两者并重,相互参阅,融会贯通,才能比较全面、客观地体会钟嵘评诗的要旨。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