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品读中华经典》系列音频 | 四书章句集注

微信扫一扫 ×

  本讲要为大家介绍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这部书对于我们学习“四书”,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甚至研究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都有重要意义。

  《四书章句集注》其实包含四种书:《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什么是“章句”和“集注”。所谓“集注”,即集合众人之注释;所谓“章句”,是以训解章句的方法来实现解经的目的。

  可以肯定,《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完成于不同时期;《四书章句集注》的成书,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由对“四书”的集解、集说,逐步过渡到章句、集注,再到《四书章句集注》的完善和确定。这个过程也体现了朱熹理学思想的不断发展。

  应该说,朱熹对“四书”的贡献是巨大的,从此掀起了“四书学”的风潮;而《四书章句集注》一书也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理学思想体系,极大地推动了儒家思想的传播和发展。

  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读书法是朱熹在解释“四书”过程中所关注的一个问题。在《论语集注》前,朱熹特别选了“二程语录”中有关阅读《论语》《孟子》的方法编成《读论语孟子法》。仔细分析《读论语孟子法》,并结合《朱子语类》,可以发现“切己知道”是朱熹最具特色的一种读书法,这种读书法对今人不无启发。

  朱熹之所以提出理解经典要“切己”,是因为他认为秦汉以后人们读书大多只停留在书本的表面,很少联系自身,更不用说反躬自省了。他还认为,一般人读书容易舍本逐末,“但于纸上看,文义上说得去便了”。这一类人属于不求甚解者,就如程子所说的阅读《论语》的第一类人“读了后全然无事者”。朱熹强调要注重经典的深义,并善于发挥经典的余意,适应当时人理解经典的需要,进而体悟经典中蕴含的精神,提高自身的修养。

  应该说,“切己”就是要把经典从古代拉向当下,拉向读者本身。具体的做法是借助圣人的言语在自己身上推究。《朱子语类》中记载了朱熹对此的一个形象比喻:譬如我们生病了,医生开出了治病的药,如果想要治好病,就不能仅仅拿着药看而已,只有吃掉药,才能使我们的病痊愈。圣人的言语就好像他们给我们的病所开出的药方,只有将圣人的言语“切己”,才能真正对自己的为人处世有帮助。

  “切己”的目的在于“知道”,如《读论语孟子法》第九条中程子所说的“读《论语》《孟子》而不知道,所谓‘虽多,亦奚以为’。”“道”在中国古代是一个抽象又“神秘”的概念,比如《道德经》说:“道可道,非常道。”古人所说的“道”,不仅仅局限于道理,其内涵是很深邃的。但对于今人来说,不妨把“道”理解成道理、规律、原则、法则,而这些应该是我们在读书时不断思考、探寻和体悟的。

  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特别关注圣人之道等问题,他引程子之说,将“知道”作为《读论语孟子法》的最后一条是别有深意的。学习圣人之道,直接目的并不简单在于获取功名、增长知识,而是追求一种圣人的境界,可见朱熹眼中的“道”是十分?崇高的。

  朱熹特别强调“知道”的重要性,就是要告诉人们读书的动机往往决定了他能够达到的目标和高度。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志向有多大决定了这个人能够走多远。朱熹的一生就是以追求“知道”为目的的。他在少年时高中进士后,并没有像许多士子那样将圣贤之书作为获取功名利禄的工具,一旦考中,就将它们永远抛弃,而是更加热心于学习圣人之道,并且尽可能地拓宽自己的眼界和知识面。《四书章句集注》就是朱熹花费了大量心血精心撰就的,既有学术性,又有思想性,这也是此书能够流传至今仍然不朽的重要原因。

  “切己知道”是朱熹十分注重的读书方法,今天看来,这种方法仍具有启发意义。它告诉我们,经典要反复读,时常读,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每读一遍都会有不一样的体悟和收获。此外,读经典除了理解文意之外,更要联系自身、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以古鉴今,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以及待人处事的能力。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15日 21:05      来源:共产党员网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