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品读中华经典》系列音频 | 说苑

微信扫一扫 ×

  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这部书名叫《说苑》,它是西汉刘向主持校理皇家图书期间编成的一部历史故事集。

  《说苑》旨在鉴古知今,所以后世对这部书很重视。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肯定《说苑》和先秦诸子一样,是承“万古之上”,启“千载之下”,而万古长存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明太祖朱元璋下诏颁发《说苑》,要求学校老师对学生讲读这部书。

  今天我们见到的《说苑》共二十卷,每卷有一个标题,下摄数十章。第一章是总论,后面各章分别从不同角度体现本卷的主旨。

  从全书的编排上看,经世致用的目的十分明显。第一、二卷为“君道”“臣术”,说明刘向看到了君王和大臣在国家事务中的核心地位。后面十八卷,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对国家政治进行了阐述,这十八个方面基本涵盖了国家政事的所有方面,可以看作是治国的纲领。

  《说苑》体现了儒家的治国思想,但也兼有道、墨、法家的主张,涉及到忠君爱臣、敬天保民、尊贤斥佞、知恩图报、奖功罚罪、加强修养、不辱使命、修文尚乐、戒奢崇俭等多个方面,内容十分丰富。

  作为一部以古为鉴的作品,《说苑》中包含了很多寓意深长的历史故事,时至今日,我们仍可从中有所借鉴。特别是作者寄托于史事与杂议之中的人才思想,广泛而深刻,丰富而含蓄,从人才学的角度看,可以称《说苑》是一座中国古代人才思想的宝库。

  首先是人才的德行问题,这也是从古至今关于人才的永恒话题。先秦儒家就提出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观点。《说苑》中则说“德之所在,天下贵之”“德厚者,士趋之”,编者刘向选取大量材料,倡导人才之道,歌颂人才之德,从而将一个抽象化的概念转化为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事例。

  刘向认为,人才的德行表现之一是奉公。《谈丛》说:“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奉公就是守公法、行公道、讲公德。如尧舜禅让,“公与天下,其德大矣”。而身为臣子,就当秉公办事,依法公断,像子羔在卫国执政,出于公心而惩治触犯国法的罪人,由于他的公正,连服刑者都心悦诚服。

  人才的德行表现之二是爱民。具体而言就是像尧舜那样心系天下,忧民所忧,乐民所乐;像周公那样“布德施惠”,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狱讼得理,贤能得举。如此,则民将不赏而劝,国将不罚而治。

  人才的德行表现之三是好善。统治者好善体现在广开耳目听善言,广开贤路用善人,广开心胸行善道。如此,则可推盛德于天下,赢万民之欢心。为臣者好善,则当进善言以补君之过,行善道以有利于百姓。

  人才的德行表现之四是谦让。《敬慎》中借周公之口强调了谦恭的重要性:“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土地博裕而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而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而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博闻多记而守以浅者广。此六守者,皆谦德也。”

  人才的德行表现之五是奉献。《贵德》说:“君子羞言利名。”不择手段地猎取个人的名利,是人才的一大耻辱。真正的有识之士,行必有益于国,动必有益于民,“多其功而不言”。

  人才的德行表现之六是诚实而有正气。《谈丛》说:“巧伪不如拙诚。”人才正直之行的表现各有不同,但其所拥有的正气、骨气是一致的、共通的,在任何情况下,他们都会为正义的事业,为国家的安定和百姓的利益而鞠躬尽瘁。

  人才的德行表现之七是廉洁。《说苑》中有不少篇目提及孔子、曾子、晏子辞受私禄、拒绝别人私馈的事例,其中尤以晏子最为著名。在晏子看来,贪图享受和铺张浪费乃“智者不为”。

  其次,关于举荐和任用人才的问题,《说苑》中举了很多事例加以说明。如鲍叔牙知人善举,荐人乐让;楚令尹出于公心,选贤辅能;赵宣子为能是举;咎范举不避仇,拒绝私谢等等。《政理》借孔子之口说:“举贤者,百福之宗也。”《臣术》又借田子方之口说:“吾闻身贤者贤也,能进贤者亦贤也。”通过被举荐者素质的高下,还可以看出举荐者素质的优劣。魏文侯物色相才,就是用这种方式确定最终人选的。

  对于执政者来说,得到人才是第一步,而如何使用人才则更为重要。《说苑》中举魏文侯任用乐羊为将攻打中山,不为谤书所惑,不为流言所疑,终获得成功的例子,说明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道理。信任人才,就是要放手使用,“成大功者不小苛”,这样,人才的能力和聪明才智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除了人才观外,《说苑》中还蕴含着很多智慧,比如《君道》中所宣扬的“务在博爱”“知人任贤”“文武俱行”“敬慎恭己”“从谏如流”“过而改之”,《建本》中的“多闻而择”“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等等。这些对当今治国理政、为人处世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15日 21:03      来源:共产党员网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