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品读中华经典》系列音频 | 武经七书

微信扫一扫 ×

  中国古代兵学之盛甲天下,兵书之富也是举世瞩目。据不完全统计,见诸著录的兵书存目约2000部以上,现存者有500部左右,有较大价值的约有50部,其中以《武经七书》最享盛名。有着“武学圣典,兵家宝鉴”之誉。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部书。

  北宋元丰三年,即1080年,神宗皇帝命国子监司业朱服、武学博士何去非等挑选、汇编兵书,他们从当时流行的三百四十多部兵书中挑选出《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尉缭子》《六韬》《三略》《李卫公问对》等七部,作为武学经典,并把它们定为武学教科书,称之为《武经七书》。

  《武经七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军事理论名著的汇集,也 是第一部官定的军事教科书。它基本包括了北宋以前军事的代表 作,是我国冷兵器时代军事思想的结晶,是中国军事理论殿堂中 的瑰宝。它奠定了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基础,对中国和世界近现代军事科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从这七部书的内容和价值来看,宋代学人对兵学经典的认识与遴选,的确是独具匠心、别出心裁的。其眼光之独到,选择之精准,令人叹为观止。

  《武经七书》中的每部书都各有特点,它们体现出的思想不仅丰富实用,而且对今天也有借鉴意义。

  首先,提出了重战、慎战、善战的思想。书中论述了战争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如战争的地位、作用、性质,对战争的态度,战争和政治、经济、外交、民众、自然条件的关系,取胜的因素等。认为 “兵者,国之大事也”,把战争与治理国家联系起来,看作国家的、正常的大事,而不是简单地指斥为“凶器”“逆德”,也就是说,既不消极避谈军旅之事,也不是穷兵黩武。此外,书中还提出了“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 必危”,安国之道“先戒为宝”等慎战主张。在关于战争的“义”和“不义”这一根本问题上,认为“禁暴救乱曰义”,“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这都是具有警示意义的言论。

  其次,重视计谋和战争策略,体现以“智”使“力”的“智力观”。《武经七书》反映了古代兵家的战略观念和制定、运用战略的原则,其核心是把运用谋略作为首要之事,从这个意义上讲,此书又是一部战略性的兵书。

  第三,主动、机动、应变的用兵作战方法。书中强调“致人而不致于人”,“能夺人而不夺于人”,甚至认为兵法千章万句,其要义就在于此。书中还提出要争取主动权,并论述了奇正、虚实、分合、因情造势等方法,并结合天、地、人的情况,提出了一系列用兵作战的原则。后人提出的兵经百家、用兵百法等,大多都源于此书。

  第四,以“将”“法”作为治军之要。书中对将帅的地位、作用、条件、职责等均有较多的论述,有的还设置了专篇,如《吴子》中的《论将》,《尉缭子》中的《将理》,《六韬》中的《论将》《立将》《将威》等。无数的战例表明,将领的素质和气质,往往决定了士兵的作战能力和勇气,因此,选将具有重要的意义。书中突出了“知兵之将,生命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的思想。关于军队制度、律令、法规、军队组织、战斗力等方面的意义和作用,除了理论性论述之外,还有许多具体的阐发,体现了理论和实际的结合。

  最后,书中有着丰富的古典军事哲学,体现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在兵学中的运用。主要有反对战争中的“天命观”,而强调人事;注重实情,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智”使“力”的“智力观”和“趋利避害”的“利害观”;注意从总体上、多角度地观察战争,并意识到军事领域中矛盾对立的现象及其转化条件。

  总之,《武经七书》所体现的思想往往具有普遍性的军事规律和原则,这也是此书至今仍为中外人士所重的原因。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15日 21:08      来源:共产党员网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