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品读中华经典》系列音频 | 诗品(详解版)

微信扫一扫 ×

  本讲要为大家介绍的是我国第一部诗歌理论批评专著,它就是钟嵘的《诗品》。这部书以汉魏六朝的五言诗为评论对象,较为系统而又深入地评价了五言诗的作家和作品,其中体现出的诗学史观、诗歌美学和批评方法等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与其同时代的《文心雕龙》堪称“双璧”。

  《诗品》的作者钟嵘一生经历了南朝宋、齐、梁三个朝代。他出身于一个世代为官的书香门第,这对他接受良好的教育,顺利走入仕途,并且热衷于文学活动有着很大影响。南朝齐武帝下诏设立国子学,钟嵘以官宦子弟得以入选。因其好学、有思想、考试成绩优异而得到国子监祭酒卫将军王俭的赏识,并推举他为颍川秀才,出任王国的侍郎,钟嵘从此走上了仕途。

  齐明帝时,钟嵘在南康王萧子琳手下任侍郎,此时,他同“竟陵八友”颇有来往。“竟陵八友”是南朝齐永明年间出现的一个文人集团,他们彼此唱和,形成了一股文学潮流。和这些人一起谈诗论文,自然能够丰富和发展钟嵘的文学理念。

  在政治上,钟嵘为人所称道的地方不多。但他在诗歌理论上却做出了很大贡献。他用毕生精力,写出了我国第一部诗论专著《诗品》,对汉魏六朝的五言诗进行了评论,创见颇多。

  《诗品》的写作年代,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一般认为,这部书是钟嵘晚年的作品,但他应该很早就开始构思和酝酿了。并不断进行增补和删定,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

  《诗品》最早见于史籍的名称是《诗评》。《梁书·钟嵘传》记载:“嵘尝品古今五言诗,论其优劣,名为《诗评》。”《隋书·经籍志》记载说:“《诗评》三卷,钟嵘撰,或曰《诗品》。”这是两个书名同时出现,但《诗评》仍是正式称呼。唐以后的历代“艺文志”,就只记《诗品》这一个名字了。

  从书名的变化情况,我们可以这样推断,此书之所以称《诗评》,是因为它对入品的诗人都进行了评论;而名《诗品》,是因为作者对每位作家都定了品第,后人大概认为“定品第”是此书的主要特点,且《诗品序》中多次谈到“品”的问题,所以提出用“品”字名书比较符合作者本意,故称为《诗品》。其实,“品”本身也含有“评”的意思。

  今本《诗品》共三卷,三卷前本来各有序言,后人把三个序合而为一,成为《诗品序》,或称《总论》。因此,我们可以将《诗品》分为“序”和“正文”两部分。

  “序”的部分是谈作者对诗歌的一些总体看法,是诗论;“正文”是作者运用“序”中论诗的原则,具体品评诗人及其诗作,是诗评。当然,“正文”是《诗品》的主体。

  就“序”的部分来说,三卷的序言各有所侧重,上卷的序言着重叙述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史,论述诗的产生、作用和表现手法等问题,并说明写作的背景及原因。中卷的序言说明了《诗品》的体例、特点及品评的范围,同时批评了南朝诗坛上的一些坏风气。下卷的序言论述了声律论的流弊,最后选了五言诗名作的篇名附于序后。

  在体例安排上,钟嵘说此书有如下特点:

  其一,同一品中是按照时代的先后,而不是依据诗作的优劣来排列名次的。如在上品中,作者对谢灵运的诗评价很高,认为超过了潘岳和左思。但依时代的顺序,潘岳和左思都排在了谢灵运的前面。

  其二,只评论已经去世的诗人。钟嵘认为只有在作家去世以后,才能对他的诗作下定评,所以在世的诗人一律不予入品。像吴均、何逊、阴铿等,在梁代都颇有诗名,但《诗品》中却找不到他们的名字。钟嵘的这种做法大有为诗人盖棺论定之意,后来萧统编《文选》时也采用了同样的原则。

  其三,作者只评论水平线以上的诗人及其作品,其余概不提及。

  其四,评语以评论为主,如果诗人有值得一记的逸事,也顺便加以记载。例如关于谢灵运何以有“客儿”之名的故事,是从《异苑》一书中转录而来的。在有关江淹的条目中,记载了他梦中失笔而才尽的故事。后来的诗话特别喜欢记载诗人的逸事,就是从《诗品》学来的。因此,也有人称《诗品》是“百代诗话之祖”。

  其五,对“方今皇帝”梁武帝萧衍及依附他的权贵不加评论。钟嵘恭维了他们一番,说他们的水平高,自己的水平低,不敢妄加评论。其实这只是门面语,或是不得不说的应酬话,并不是出于真心。

  最后,《诗品序》末附录了历代五言诗名作的篇目,这是钟嵘从众多诗作中精心选出来的,是五言诗精华的汇集。从中可以看出钟嵘艺术眼光的敏锐,同时对我们了解钟嵘的审美观和诗评标准大有帮助。

  《诗品》正文的内容是溯流别、评风格、定品第。书中共品评汉代至南朝齐梁时期五言诗的“才子”作家122人,另有无名氏《古诗》一组,将他们分为上、中、下三品,其中上品为成就大、地位高或派生源流的诗人,共11人,另有《古诗》一组;中品略次,共39人;下品是再次的诗人,共72人。由于重要性不同,钟嵘对上品中的诗人论述得很详细,中品次之,下品最略。凡是入品的作家,每人都有一段评语,评述他们诗作的艺术风格和主要特色,指出他们的优劣得失,以此作为给他们定品第的依据。

  纵观《诗品》一书,其序言与正文两部分互为表里,互相发明。就整体框架而言,横向以三品论诗,纵向先溯其流别,再逐一品评自汉魏迄齐梁的诗人。这种结构形式,横向可见历代五言诗人之优劣,纵向可观五言诗歌之发展。正是由于这个特点,我们在读《诗品》时,既要重视作者的诗论,更要重视诗评。两者并重,相互参阅,融会贯通,才能比较全面、客观地体会钟嵘评诗的要旨。

  钟嵘将120多位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那么,我们不禁要问:钟嵘评诗的标准是什么呢?

  一般而言,钟嵘的评诗标准可以用怨、雅、气、奇、秀、词六个字来概括。怨、雅、气属于质,奇、秀、词属于文。也就是说,钟嵘强调文质兼优,也就是诗的内容和形式要并重。

  首先是重怨。所谓怨是指诗人因为不幸的遭遇,志不能立,道不能行,自身又受到折磨,于是将一腔怨愤发而为诗,进而对政治有讽谏作用。“诗可以怨”,最早是孔子所说的,而诗应重怨,则从钟嵘开始。钟嵘所说的怨,主要是指抒发感情,引起共鸣,对人们有感化作用。因此有无真实的怨情以及怨情的深浅,就成为钟嵘评诗的一条重要标准。在他看来,一些人之所以写不出好诗,就是因为他们没有痛苦的遭遇、没有穷困的体验,虽用心很苦,却都是无病呻吟。钟嵘提倡抒发怨情的诗作,是对我国古代批判现实主义理论的新阐发。《诗经》中的怨局限于刺上政,而钟嵘肯定的怨诗,则反映了更加广阔的社会生活,同时给批判现实的诗歌以正统的位置,为批判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其次是贵雅。崇尚典雅是钟嵘评诗的另一项重要原则。雅,是正的意思;雅诗、雅乐就是正声。按照儒家的解释,雅诗包含典章法则、温顺和深厚之意;与之相对的郑声就是淫靡、浅俗、邪僻的同义语。这种观点也影响到六朝的文论家。前面说过,钟嵘很重视抒发怨情的诗。在具体品评时,他又将怨情分为“哀怨”“凄怨”“雅怨”“清怨”。“哀怨”和“雅怨”同属一个范畴,其特点是感情深厚,怨而不怒,不伤雅致,能发乎情,止乎礼义,在表达上也要委婉。符合雅怨精神的典范之作是曹植诗,钟嵘称赞其“情兼雅怨”,认为他是诗中的周公、孔子。“凄怨”和“清怨”又属一个范畴,其特点是抒情清厉,悲凉慷慨,言词激切。钟嵘特别赞赏雅怨,认为是得讽谕之致,其标准就是贵雅。

  第三是尚气。重视文章的气势,要求诗歌要有内在的精神力量,也是钟嵘评诗的一个标准。先秦时,孟子所谓“浩然之气”, 指的是一种精神力量。首先把气引进文论中来并加以强调的是曹丕,其《典论·论文》提出“文以气为主”。钟嵘在评诗时所说的文气,是要求行文要有充实的精神力量。《诗品》评刘桢,称赞其“仗气爱奇”;评刘琨,赞美他“仗清刚之气”。仗气,就是行文时用气贯穿于诗作的字里行间。因为有了气,诗歌就会有生气,就会有感人的力量。钟嵘论气,还常与骨相联系,所谓骨气,就是力的表现,也是元气充实的结果。

  第四是好奇。这里所谓的“好奇”,主要是指构思巧妙,富于变化,表达新颖,不落俗套。这是钟嵘评诗的一条艺术标准。符合钟嵘“奇”的标准的,首先是曹植和刘桢。《诗品》赞美曹植诗为“奇高”,称赞刘桢诗为“爱奇”。曹植诗的奇处,首先是命意不凡,意境纵深开阔,跌宕多姿;情态生动,富于变化,常常出人预料。刘桢诗的奇处在于放言高论,比如《赠徐干》一诗,思友及物,对西苑景物倾注满腔情意,结尾处以白日自喻,言人之所未敢言。此外,钟嵘赞美曹植、刘桢诗的奇异时,还常与雅和气相联系,奇和雅的结合,成为高奇绝俗;奇和气的联系,就是雄奇多姿。在钟嵘看来,这是六朝时代他人所不及的,所以倍加赞赏。

  第五是爱秀美。诗之秀美,主要是指状物之妙,这也是钟嵘评诗的一项艺术标准。秀,本指禾穗生花,一切草木之花也称秀。拿到诗学上来,就是指形象鲜明。钟嵘认为,表情达意,写景状物,都必须重视形象的构造,他评价说,在建安诗人中,以文秀见称的是王粲,这个“文”,专指绘形如画,而不是词采华丽。钟嵘对谢灵运诗的赞美,也可以看到他这方面的艺术眼光。谢灵运擅长描绘山水景色,他的不少诗作以自然秀美见称,因而得到了钟嵘极高的评价。

  第六是慕词采。倾慕于词采的华茂,是钟嵘艺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他评价诗作高下的一条很重要的标准。钟嵘认为,要想让诗歌鲜明而形象地反映万事万物,词采华丽是不可缺少的条件。诗之所以能产生巨大的感化作用,也有赖于此。

  总之,怨、雅、气三条,是钟嵘对诗的内容方面的要求,属于“质”的范畴;奇、秀、词三条,是他评诗的艺术标准,属于“文”的方面;钟嵘重视“文”,但更重视“质”,强调“文”“质”结合,这一评诗标准对后人有着很大影响。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15日 21:02      来源:共产党员网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