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讲要为大家介绍的是《近思录》。
南宋淳熙二年即1175年初夏,朱熹与远道来访的吕祖谦相会于建阳寒泉精舍,在此研读北宋理学宗师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的著作,感慨其“广大宏博,若无津涯”,担心初学者不知从何入手,乃择取其中“关于大体而切于日用者”,合作编成《近思录》一书。
《近思录》的书名取自于《论语》,“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古人解释“切问”说:“切问于己所学未悟之事。”解释“近思”说:“思己所未能及之事。”朱熹说,子夏所说的这四件事,即博学、笃志、切问、近思,都是关于学问思辨的,一个总的要求是“心不外驰,而所存自熟”。就是说,读书、学习不能好高骛远,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解决自身知识结构中的缺陷和疑问,做到专心致志而了然于心。显然,朱熹以“近思”为书名,是饱含微言大义的。
朱熹和吕祖谦编《近思录》继承了古人“述而不作”的传统,他们不是新起炉灶撰述论列,而是完全采用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等人的论述而分门别类予以条列。
从内容来看,《近思录》共十四卷。
第一卷,道体。主要是讲理学的哲学依据。南宋后期著名理学家叶采说:“此卷论性之本原、道之体统,盖学问之纲领也。”
第二卷,为学大要。主要讲了为学的目的、方法与路径。
第三卷,格物穷理。主要是阐述《大学》八条目中“格物”“致知”的问题。叶采把这卷题为“致知”,是说如何通过研读儒家经典来求道和明道。
第四卷,存养。主要是讲理学的修养论与功夫论。
第五卷,改过迁善,克己复礼。叶采把这一卷题为“克治”。就是说,明白了道理还要付诸实践,而“改过迁善,克己复礼”就是“力行”。
第六卷,齐家之道。“齐家”也是《大学》八条目中的一条。叶采题为“家道”,主要讲齐家之道。
第七卷,出处、进退、辞受之义。是说人进入社会以后,待人接物、为官居家所应遵循的准则。
第八卷,治国平天下之道。“治国”“平天下”也在《大学》八条目中。叶采题为“治体”,曰“此卷论治道”,即治理国家之道。
第九卷,制度。叶采题为“治法”,是讲国家的礼、乐、刑、政制度。
第十卷,君子处事之方。主要讲从政处事之道。叶采题为“政事”,曰:“凡居官任职,事上抚下,待同列,选贤才,处事之道具焉。”
第十一卷,教学之道。顾名思义,这一卷讲如何教学。
第十二卷,改过及人心疵病。叶采题为“警戒”,曰:“此卷论戒谨之道。修己治人,常当存警省之意,不然则私欲易萌,善日消而恶日积矣。”
第十三卷,异端之学。这一卷的主旨在辨明异端学说,遏制可能的危害。
第十四卷,圣贤气象。这一卷的主旨在于表彰历代圣贤相传的道统和他们表现出来的精神气度,为学者们树立了可供学习的榜样和楷模。
《近思录》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以至成为理学的标志和象征。其中蕴含的很多思想理念,已经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血脉和灵魂中,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追求。如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后世称誉为“横渠四句”,今天仍有感发人心的力量。与此相关的“民胞物与”,更能彰显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情怀,有益于推动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源泉。还有很多传颂不衰的格言隽语和成语典故,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精神气度,是我们坚持文化自信的重要思想资源。当然,《近思录》并非尽皆完善,其中也有些过时的内容,今天需要我们作出更为客观全面的诠释和解读。
总之,《近思录》虽然是时代较晚的选辑之书,但就其实际的流传及影响而言,已经具有文化原典的意义,相较于先秦经典也毫不逊色。南宋学者叶采推崇其为“我宋之一经”。梁启超将《近思录》列入国学入门书目,认为“读此书可见程朱一派之理学其内容如何”。尤需注意的是,《近思录》很早就已传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不但被频繁地翻刻重印,而且出现很多研究论著。这就充分说明,《近思录》的影响早已超越中国本土,成为近世东亚文明的共同经典。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