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品读中华经典》系列音频 | 春秋繁露

微信扫一扫 ×

  本讲要为大家介绍的是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董仲舒是西汉初期广川即今河北衡水人,以研究“公羊春秋”著称。汉景帝时,朝廷因重视他的学问,征召为博士。所谓 “博士”,是秦朝设置的一种顾问性质的官职,多用博古通今的学者充任,汉朝因之不改。博士平时充当官学的老师,向弟子传授学术知识,当朝廷有要事时,则有贡献意见的责任。博士的级别为比六百石,能够参与朝廷大政方针的制定,如遇升迁,则常出任诸侯王的太傅,使之以正理辅导、约束骄慢不法的诸侯王。 

  董仲舒出任博士后仍然精勤于学问,他为了不分心,在学堂里拉上帷幕,在幕后专心讲诵,学生则隔着帷幕听讲,甚至有的学生根本就没和董仲舒见过面。不讲课时,董仲舒则闭门读书,当时流传着他“三年不观于舍园”的佳话。在景帝、武帝之交的时代,他真算得上一位名儒了。

  董仲舒的著作,最有名的也是影响最大的,就要属《春秋繁露》了。现存的《春秋繁露》有17卷,82篇。书中,董仲舒极力推崇《公羊传》的见解,阐发“春秋大一统”学说,把统一说成是天经地义而不可改变的。

  纵观我国的古代历史,总的发展脉络是从分裂向统一发展、从区域的统一向全国的统一发展。特别是自从秦灭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国家以来,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全国统一于一个政权之下的时间占了大多数,即使出现分裂,占据一方的各个政权也无不厉兵秣马,以重新实现全国的统一为最终目标。时至今日,这种“大一统”的观念,已经深入国人的血脉,成为祖先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也是我们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的思想根源。 

  “《春秋》大一统”中的“大”,应该解释为“重视、尊重”的意思,也就是说,《春秋》尊重“一统”。这个“一统”,原指的是天下的诸侯、人民都受周天子的统治,尊重其权威,《春秋》记事,在“正月”前加“王”字,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董仲舒将其进一步引申为“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

  董仲舒之所以会提出“大一统”的观点,一方面是受到“公羊春秋”的影响,但时代背景或许是更重要的因素。在汉武帝以前的时代,汉朝还没有彻底完成中央集权体制的建设。在武帝的父亲景帝时,爆发了一场同姓诸侯王的大规模叛乱,史称“吴楚七国之乱”。汉景帝派大将出征,最终平定了这场叛乱,参与叛乱的诸侯王或自杀、或被杀,汉朝中央的权威由此得到了加强。董仲舒倡导“大一统”,与景帝时期中央集权得到强化的历史背景是分不开的。七国之乱虽然被平定,但尚存的其他诸侯国仍有一定的独立性,特别是那些辈分高、封国大的诸侯王,皇帝平时都要对他们表示尊重,实在难以控制。董仲舒强调“大一统”,实际就是主张从思想上树立朝廷的权威,皇帝以确立了官方地位的儒家思想“正朝廷”“正百官”“正万民”“正四方”,诸侯王国自然也在被“正”之列。所以我们可以说,董仲舒“大一统”的思想,既是汉代大一统国家日渐强势的产物,又是大一统局面继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此外,董仲舒还运用儒家学说,特别是《春秋》之义,详细阐释了“天”与“人”的关系。他认为,从历史记录看, 如果人间的帝王做了不合道义的事情,“天”就会降下灾异来警示帝王,让他醒悟,如果帝王仍不悔改,上天就会让他败亡。真正的王者秉承天意行事,所以推行德教,而不倚任刑罚。正因为君主应以天道为依归,所以他要让自己的行为上体天意,并以此来引领治下的人民。这就是所谓“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他反对以出身、财产和资历为标准任用官员,建议让列侯、郡守与二千石之官每年从治下选拔贤才两人,荐举到朝廷,任命为郎官,让他们在皇帝身边做事,并经过进一步选拔,逐渐出任县令、郡守。这种选贤任能的办法,无疑比以前纯凭父兄官职和家庭资产标准用人的方式好很多。此外,董仲舒还抨击了当时官府剥削百姓的一些做法,认为应该禁止官员以权谋私,这在当时是较为进步的思想,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16日 01:06      来源:共产党员网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