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品读中华经典》系列音频 | 政论

微信扫一扫 ×

  本讲要为大家介绍的是东汉后期崔寔的《政论》。

  纵观中国古代各个朝代,无论有过怎样的辉煌,到了晚期,无一不是朝政腐朽,君不像个君,臣不像个臣,弄得民不聊生,最终爆发人民起义。

  而在历朝的末世中,也会出现不少有头脑、有思想的士大夫,他们不趋炎附势,有自己的风骨,还会出来说话,针砭时弊,提出自己的主张。所以,到今天我们还能看到历代针砭时弊的书籍和文章。东汉后期崔寔的《政论》便是其中之一,但现在我们看到的这部书是清朝人的辑本。

  东汉到了桓、灵之际,也就进入像“滚雪球”般地朝着“改朝换代”结局奔去这一“加速运动”的初始阶段了。朝政腐朽,吏治腐败,民不聊生:上则宦官、外戚轮流把持朝政,互相倾轧又互相勾结;中则百官上下营私舞弊,贪索无厌;下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崔寔既做过京官,又治理过边郡,对于朝政和民情都很熟悉,这上下内外一对比,自然看出官场的种种积弊和百姓那令人心酸的苦境。

  崔寔的《政论》,就是在揭示社会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对策。

  书中,崔寔说“自汉兴以来,三百五十余岁矣。政令垢玩,上下怠懈,风俗雕敝,人庶巧伪”,当时就是这么一个政策混乱玩忽、上下怠慢松懈、社会风气败坏、人们奸诈虚伪的局面。对此,他提出必须进行政治改革。认为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已经不能专一效法上古时代五帝三王实行的“德教”,还应“参以霸政”,即兼用法治,以重赏罚、严法令来约束管制大臣和百姓。崔寔并没有否定儒家的“仁政”,但他以为,治理乱世和治世的方法不一样。面对乱世,岂能一味效法尧、舜来治理国家呢?所期待于皇帝的,是采取措施填补漏洞,纠正偏差,因时制宜。

  崔寔还看到了奢侈风气给国家造成的“三患”。体现为:当时富豪之家奢侈无度,生活规格等同王侯,破坏了国家的等级制度,而法令松懈,根本无法杜绝这种奢侈的风气。这是祸患之一。社会崇尚奢侈,造成华丽而无实用的东西价格很高,而农业被轻视,农桑勤苦而利薄,工商暇逸而利厚,所以农夫放弃耕地,织女放弃织布,都去从事雕刻刺绣。不种地就没有收成,结果“百姓穷匮而为奸寇,是以仓廪空而囹圉实”,这是祸患之二。侈费厚葬是当时侈靡风气的一个极端表现,豪族地主生则享尽人间富贵,死也要大出鬼界风头,奢侈僭越,无所不用其极。在这种风气下,人人都羡慕如此风光的场面,弄得攀比成风,一般人家宁可节衣缩食,也要把亲人丧事办得风光,好在人前出出风头。于是追求厚葬的风气盛行,当官的人为此枉法敛财,侵害百姓;一般的百姓也争相效仿,弄得家破人亡,这是祸患之三。崔寔认为,要解决奢侈的祸患,仅仅就旧有的框架“修旧修故,而无匡改”,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必须改革制度,严明法令,“塞其源以绝其末,深其刑而重其罚”。

  在提出改革政治的同时,崔寔还提醒执政者要注意用人。他说自从尧、舜、商汤、周武王以来,历代贤明的君王都是依靠明智的辅佐和博学的臣子治国,而继位的君主想要立下复兴之功业,就必须依靠贤智之士的计谋。

  应该说,崔寔的见解并非纸上谈兵,而是根据自己的经历和见闻得出的结论。史称崔寔“少沉静”,即头脑冷静而善思考;又说他“吏才有余”,即办事干练。他当过朝官,又做过地方官,有二十多年的从政经验,绝不是空言议论的书生,他的仕宦经历足以让他对当时朝廷和百姓的问题有深度的了解。所以,虽然我们看到的《政论》已非全帙,但我们现在还能看到的部分,都是当时社会上层与下层种种问题的真实反映。就这一点来说,《政论》也是研究东汉历史的可信资料之一。

  但是,崔寔提出的主张在当时是得不到重视和实行的,东汉朝廷已经病入膏肓,并一步一步走向了衰亡。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16日 22:34      来源:共产党员网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