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品读中华经典》系列音频 | 千家诗(详解版)

微信扫一扫 ×

  本讲要为大家介绍的是一部流传极广、影响深远的诗歌普及读物,名字叫《千家诗》。

  《千家诗》从成书之日起就受到了广大读者的青睐,而“千家诗”这个书名更是广被采用,例如清代有《国朝千家诗》《续千家诗》,民国时有《醒世千家诗》,现当代又出现了《官厅湖畔千家诗》《岭南千家诗》《当代江苏千家诗》《少儿现代千家诗》《中国现代千家诗》等,不一而足,蔚为大观,足见“千家诗”的影响是很大的。

  今天通行本的《千家诗》定型于清代,由两部分组成,即《七言千家诗》和《五言千家诗》,严格地说,它们是由不同时代、不同作者选编而成的。

  《七言千家诗》何时成书、选编者为何人,至今是一个难以解开的谜。但是基本可以确定,它最迟成书于明初,在明代朝野已经非常盛行。由于“千家诗”的影响,明末清初一位醉心于启蒙教育的选编者王相不仅为《七言千家诗》作注,还按照前者的编排方法编注了唐代五言诗,而成《新镌五言千家诗》,包括绝句39首,律诗45首。

  王相,字晋升,江西临川人,热心于启蒙教育,编有《女四书》,注过《三字经》《百家姓》《增订广日记故事》等。尽管《七言千家诗》体现了崇尚宋诗的倾向,但《五言千家诗》却是唐诗的选本。但后人还是将两书合刊,总称《千家诗》。

  合刊本的《千家诗》为四卷,共有诗人122家226首,其中唐代65家,宋代53家,明代两家,年代不可考的无名氏两家。从此,《千家诗》成为人们学习诗歌的最流行的读物。

  《千家诗》的盛行与其内容与选编方式有关。无论是七言诗部分还是五言诗部分,都有一个明确的读者群体预设或者说市场定位,那就是服务于初学者。在一个重视诗歌的国度里,它选取篇幅短小、易于记诵的五、七言近体诗;所选诗人不拘大家名家,既有一流诗人、帝王将相,也有无名氏作者的打油诗;题材多样,山水景物、赠友送别、思乡怀人、吊古伤今、咏物题画、侍宴应制,较为广泛地反映了唐宋时代的社会现实;尤其是按诗体分类,以四季节令为序,体现了农耕社会人们四季生活的方方面面,部头不大,就像一部微型的古代文人生活百科全书。因而它不仅适合初学者学习诗歌,而且便于阅读者在短时间内了解古代的社会生活,为今后踏入社会提供一个认识基础与思想准备。这或许是它超越时代诗歌风尚而盛行的一个原因。

  在明清时期,《千家诗》还渗透于人们的生活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娱乐的一部分。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一《进香客莽看金刚经,出狱僧巧完法会分》写众人好奇何以一本经书值50石米,僧辨悟以经书是白侍郎手迹而众人不识为借口相对,旁边有位叫黄撮空的私塾先生说:“师父出言太欺人!甚么白侍郎黑侍郎,便道我们不认得?那个白侍郎,名字叫得白乐天,《千家诗》上多有他的诗,怎欺负我不晓得?我们今日难得同船过湖,也是个缘分,便大家请出来看看古迹。”由此可见,《千家诗》在普及文化知识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

  而在饮酒宴会时,人们甚至还会采用《千家诗》中的诗句作酒令。明代无名氏撰《笑海千金》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说有一县尹与县丞爱钱,县主簿却极为清廉。一日三人同饮酒,到半醉的时候,县尹设一酒令:要《千家诗》一句,下用俗语二句,其意须相属。县尹先说道:“旋斫生柴带叶烧,热灶一把,冷灶一把。”县丞接道:“杖藜扶我过桥东,左也靠着你,右也靠着你。”主簿则说道:“梅雪争春未肯降,原告一两三,被告一两三。”嘲讽之意,显露无遗。

  宴会时,文人常取《千家诗》中的诗句作酒令,这就是形形色色的“千家诗”酒令,清代成为时尚。据清代《新刻时尚华筵趣乐谈笑酒令》一书记载,有“《千家诗》贯《西厢》曲令”“《千家诗》贯《千字文》令”“古人名贯《千家诗》令”“小春贯《千家诗》令”,“《千家诗》贯曲牌、古诗令”,“骨牌名破《千家诗》句令”“官名破《千家诗》句令”等等。《红楼梦》第108回,贾母带着邢王二夫人等行酒令时,行的便是“骨牌名破《千家诗》句令”。薛姨妈掷的骰子是四个幺“商山四皓”,年纪大的贾母、李婶娘、邢王二夫人都该喝一杯。贾母举酒要喝,鸳鸯道:“这是姨太太掷的,还该姨太太说个曲牌名儿,下家儿接一句《千家诗》。说不出的罚一杯。”

  民间还根据《千家诗》的诗意作画,装饰彩灯。张岱《陶庵梦忆》卷六记载绍兴灯景之盛,为海内所夸,说“十字街搭木棚,挂大灯一,俗曰‘呆灯’,画《四书》《千家诗》故事,或写灯谜,环立猜射之”。

  时至今日,《千家诗》依然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依然散发着不可替代的光芒,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

  这里我们不妨详细地说一说。

  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诗歌读得多了,自然会散发出文人的气质。《千家诗》作为我们学习诗歌的入门读物,可以让我们轻松体会到诗歌的神韵,增广见闻和知识。

  比如,书中有关于传统节日的诗歌,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的《元日》就是其中之一:“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就是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是我国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象征着旧年的结束和新年的开始。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语言简洁明快,用白描的手法写了新年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充满欢快以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唐代李朴的《中秋》写道:“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享受着家人团聚之乐。而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月亮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节又称“团圆节”。这首诗题为《中秋》,实是歌吟中秋月夜,着重描写的又是那一轮秋月。诗中写了明月的形如宝镜,写了月夜的静谧气氛,写了它的平分秋色,写了它的云衢照明。后又用关于月亮的传说故事作为素材,写了秋月明净圆满的形象。末二句,诗人进一步驰骋想象,打算约伴同游银河,更使诗中清辉漫空的月色显现出新的境界。而诗的背后透露出的,则是作者要以天下为己任,除恶务尽的决心。

  也有体现朋友间情谊的,比如唐代韦应物的《答李儋》,诗题又作《寄李儋元锡》:“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这首诗是寄怀友人律诗中的翘楚之作。诗题所提及的李儋,是韦应物的好友。韦应物的诗集中,有很多关于李儋的诗。如《赠李儋》《将往江淮寄李十九儋》《送李儋》《寄别李儋》等。看看这些诗题,读读这些诗,再结合本诗中“去年”“今日”一联,可知韦应物与此友唱和频繁且往来不浅,大抵算得上是可以交心之友。

  既是交心之友,讲起话来也就不用客套,亦无需遮掩与做作,所以才会发茫茫“世事”的牢骚以及黯黯“春愁”的感叹,也才会讲什么“思田里”与“愧俸钱”这样的胸臆之言、肺腑之语。或者,恰因此等肺腑之语平常不能与人轻言,郁结于内,不吐又不快,所以才有“闻道”友人“欲来”,却又久盼不至,因而又是写信“问讯”,又是几次跑到西楼上翘首眺望,直望得月亮圆了缺,缺了圆,圆圆缺缺不知多少次。

  试想,有朝一日,李儋果然来访,与诗人把酒相对或促膝灯下,谈论“世事茫茫”“身多疾病”,怕是三天五夜也说不完讲不够;反之,倘若友人终不能至,诗人心里则又是一番滋味,或者境遇亦会随之改变。

  不过,相比于诗中所传达的友谊,古来读者似对“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一语更加赞美不已。有人认为此是“仁者之言”,有人认为其中有“恤人之心”,有人则觉得此联“宛然风人《十亩》《伐檀》遗意”。

  说起来,韦应物还真是个很有意思的人。他早年豪纵不羁,凭祖荫得一武职,给皇帝当侍卫。安史之乱后,改弦易辙而做起了文官,先后约三十余年。在此三十年间,他一会儿出来做官,一会儿又隐居。

  据其友丘丹所撰《唐故尚书左司郎中苏州刺史京兆韦君墓志铭》所记,韦应物最后所任的官职是苏州刺史,罢任后不久就去世了,死后“池雁随丧,州人罢市。素车一乘,旋于逍遥故园。茅宇竹亭,用设灵几”。由此可知,他受到了百姓的尊敬,而且不是个贪钱的官。另外,从他的一些诗句如“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中可见,他还是个在清闲享乐时仍有一份念及百姓疾苦的官员,这在中国古代是很难得的了。

  一位学者评此诗时有一段话说得极好:“唐代诗人,大都奔竞官途,能以己之高官厚禄而眷念人民流亡,如应物此等怀抱者,实不多见。”其实,回望历史,我们就会发现,中国历史上还是不乏一些“韦应物”的。如宋朝的梅尧臣在知襄阳县时,曾自责未能修理好水道而作《大水后城中坏庐舍千余作诗自咎》云:“岂敢问天灾,但惭为政恶。”又如黄庭坚在任汝州叶县尉时,曾为自励与励人而手书《戒石铭》并刻于石上云:“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诸如此类的诗人诗作,对于从政者而言是很有启发和借鉴意义的。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16日 06:29      来源:共产党员网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