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品读中华经典》系列音频 | 孔丛子(详解版)

微信扫一扫 ×

  本讲要为大家介绍的是《孔丛子》。

  《孔丛子》是一部相当于“孔家杂记”的书,主要记述了从战国初期到东汉中期十几位孔子后代子孙的言语行事。时间跨度近六百年,涉及的内容广泛而丰富,对于了解汉代以前孔子世家的发展、演变以及一些著名人物的嘉言懿行、家学传授等,有着重要的价值。

  传世本《孔丛子》由《孔丛子》《连丛子》《小尔雅》三部分组成,共23篇。《孔丛子》部分21篇,其中有《小尔雅》1篇;《连丛子》部分2篇。 

  如果我们将《小尔雅》从《孔丛子》21篇中分离出来,使之独立成书,那么《孔丛子》全书可以分为《孔丛子》《连丛子》《小尔雅》三部分。《小尔雅》与全书不类,是如何掺入《孔丛子》,并且被编为第十一篇的,迄今仍无合理的解释。我们在此也不作介绍了。

  《孔丛子》和《连丛子》的基本内容是:

  首先,《孔丛子》20篇,记述了孔子、孔子之孙孔伋、孔子七世孙孔穿、孔子八世孙孔谦、孔子九世孙孔鲋的嘉言懿行。第1—5篇:《嘉言》《论书》《记义》《刑论》,记孔子言行。第6—10篇:《记问》《杂训》《居卫》《巡守》《公仪》《抗志》,记孔伋的言行。第12—14篇:《公孙龙》《儒服》《对魏王》,记孔穿的言行。第15—17篇:《陈士义》《论势》《执节》,记孔谦的言行。第18—20篇:《诘墨》《独治》《问军礼》,记孔鲋的言行。

  这20篇可以视为孔氏5位先祖的言行集,从中可见,孔子以后,孔氏一族在长时段内人才辈出,保持了旺盛的思想活力,一直到司马迁著《史记》时仍然如此。所以司马迁为孔子作传,赞叹“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这里所说的“传十余世”,主要是指孔子作为一位思想家,能够传十余世而不衰,为学者所敬仰;此外,也是指孔子子孙能够恪守先祖之业,薪火相传,达十余世。因此,司马迁作孔子传,记述孔子一生的言行事迹,兼及其后世子孙,并给予了“世家”的规格。事实上,司马迁之后,孔子世家继续发扬文章、道德的家风,一直到第二十代孔融,维持了长达六百余年的光荣期。

  秦统一以前,孔子世家多出思想家,少见政治家;秦汉时期,适应大一统的要求而成功转型:孔子子孙纷纷走上了“学而优则仕”的道路。论“学而优”,孔子十一代孙孔安国以经学著称,他第一个整理了孔子故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并为之作传,开了汉代古文经学的先河,对后世中国经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论“学而优则仕”,孔子十代孙孔蒙、十一代孙孔臧、十三代孙孔霸、十四代孙孔光,都因从政优异而封侯拜相。

  从总体上看,孔子世家前二十代出现了许多思想家、教育家、学者、作家,他们都秉持孔子的理念,坚守孔子的遗训。将儒学传世,是孔子世家的主流。

  具体而言,《孔丛子》第1—5篇记述了孔子与弟子、家人、国君、卿大夫等人的言谈,涉及内容广泛,如:修身治国、《尚书》大义、日常行事应遵行的礼仪规范、德刑关系,等等。这部分材料,在形式上与《孔子家语》《说苑》《韩诗外传》等书中所见的有关孔子的言论材料相接近,特点是每一则的篇幅都比较长。

  第6—10篇是记述孔子的孙子孔伋在鲁、卫、齐、宋等国与多人的交游和言谈。涉及的人物有曾子、老莱子、鲁穆公、齐王、卫君、孟子等,言谈的内容极为广泛。孔伋,字子思,战国初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幼年曾受祖父孔子的教诲,生平事迹不可详考。仅知其长期居留于鲁、卫两国,短期游历于齐、宋等国。荀子以后,不少儒家学者认为子思与孟子存在某种师承关系,二人的思想学说也很接近,因而被看作是一个学派,称为思孟学派。思孟学派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第11—14篇是孔穿与公孙龙、平原君、信陵君、魏王、齐王的言谈记录。《公孙龙》篇记孔穿与公孙龙辩论“白马非马”“坚白异同”,十分精彩。公孙龙是战国时期名家的代表人物,孔穿敢与其辩论,而且能够取胜,可见孔穿比公孙龙更有辩才。孔穿,字子高,孔子七世孙。他学识渊博,机智善辩。生当战国中晚期的乱世,遵循“天下无道则隐”的祖训,不求仕进,先后游说楚、魏、赵、齐等国,与魏王、齐王、平原君赵胜、信陵君魏无忌等相友善。

  第15—17篇是孔谦与魏王、赵王、韩王、卿大夫的言谈记录,以及在魏、赵两国为政的事迹。孔谦,字子顺,又字子慎。是孔穿之子,孔子的八世孙。孔谦在魏国从政为相,外交上采取与赵国联合的方针,在内政上整顿吏治,“改嬖宠之官以事贤才,夺无任之禄以赐有功”。魏王初期对孔谦很信任,封其为文信君;后来慢慢疏远了孔谦。孔谦一再陈述治国大计,魏王均不采纳。孔谦不愿尸位素餐,于是告病回家。

  第18—21篇是孔鲋反驳墨家对孔子和儒家的批评,以及孔鲋与陈涉讨论军礼和其他问题的记录。孔鲋,字子鱼,又称子鲋。孔谦之子,孔子的九世孙。孔鲋生当战国末年,博通经史,与魏国名士张耳、陈余等友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续奉行法家政策,实行文化专制主义,焚书坑儒。孔鲋将家中讲学用的《论语》《孝经》《尚书》等儒家经典收集起来,藏于孔子旧宅壁中。然后,率弟子逃往嵩山,隐居讲学。陈胜起义后,称楚王,孔鲋在陈余的劝说下出山,陈胜亲自出迎,拜其为博士、太师。不久,孔鲋感觉进言不被采纳,便以生病为由告退。

  这是《孔丛子》的情况。《连丛子》2篇,记载了汉代孔子后裔的作品与言论。《连丛子》,又称《续孔丛子》,旧称孔子十一世孙孔臧将其所作的赋与书辑录成卷,附于《孔丛子》之后;因为题材不一,丛聚成书,所以称为《连丛》。传世的《连丛子》分上、下两部分,被列为《孔丛子》的第二十二篇和第二十三篇。

  《连从子》上,共收9篇作品,其中有4篇赋,2封书信,是孔子十一世孙孔臧的作品。1篇序,是“宗人子通”为孔奇《左氏传义诂》所作的序。“宗人子通”,其人不可考。剩下的《叙书》《叙世》2篇,不知作者是谁,从《叙世》提及孔子十九世孙孔和来看,作者应是与其同时或在其后的某一位孔氏子孙。

  《连丛子》下,共有11章,没有章名。主要记述孔僖、孔季彦父子以及其他孔氏族人的言语行事。

  关于《孔丛子》,曾有学者将其视为伪书。然而,就题材来说,《孔丛子》与《说苑》《韩诗外传》相类似,都是一些孔子子孙的言行片断,篇幅短小。这类言行片断,必非记述于一时一人之手。到了汉代,孔子子孙中有人出来对这些言行加以搜集、整理,编订成书,于是就有了《孔丛子》。因此,《孔丛子》没有作者,只有编者。这位编者很可能是孔鲋,但是,孔鲋没有最后完成全书的编订工作,他的后人继承其未竟的事业,连带将孔鲋的言行一并编入书中,于是读者可见书中第21篇记录了孔鲋之死。

  既然《孔丛子》全书只有编者,没有作者,而编者只是材料的搜集者和整理者,以及全书的编订者,所以,我们考察《孔丛子》的真伪问题,不必着眼于作者,而是将重点放在考察书中材料的来源问题即可。从方法论上说,只要书中的材料不是伪造的,有真实可靠的来源,便可以断定《孔丛子》为真。所以,要想真正解决《孔丛子》的真伪问题,必须对书中材料一一做出考证。比如,我们现在大致可以判断,《连丛子》2篇中的材料基本上是真实可靠的,那么,《连丛子》自然是真实可靠的。据此可以说《连丛子》是真不是伪。

  今天看来,《孔丛子》具有多方面的价值。

  首先,作为一部类似于“孔家杂记”的书,它提供了许多有关孔子世家的珍贵史料。李学勤先生认为,《孔子家语》和《孔丛子》是汉魏间孔子家学的两部重要文献。比较而言,《孔子家语》重点是记述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事迹,《孔丛子》则重点记述了孔子后世子孙的言行事迹。所以,从孔子家学和孔子世家的角度来看,《孔丛子》的价值大于《孔子家语》。孔子以后,从三世孙孔伋到九世孙孔鲋的若干言行事迹,全凭《孔丛子》的记述而为后人所知。《连丛子》不仅记述了汉代孔氏的谱系、家学的情况,还记载了孔子家族的一个特殊的继承制度。

  其次,《孔丛子》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孔丛子》在宣扬、阐发孔子思想方面,做了两方面的努力:一是经由孔子子孙而不断重温孔子的教导,二是书中有不少关于孔子子孙如何不忘本,如何为人处事,如何修德讲学的内容,向人们展示了圣人之后的风范和情操。至于在儒家思想的创新和发展方面,似乎没有特别过人之处,但是,仍有闪光点。比如,第6篇《杂训》记子思与悬子讨论禅让与革命的问题,子思提出了一个现点:“夫受禅于人者则袭其统,受命于天者则革之。”这是说,经由禅让而和平获得政权者,应该承袭前任的传统;因为天命转移,经由暴力而夺得政权者,应该革故鼎新。禅让与革命,是古代政权更替的两种方式。禅让是和平的,革命是暴力的。为什么“受禅于人者则袭其统”?这是因为禅让是选贤与能的最高表现,是政权在贤能与贤能之间的和平交接;在禅让中,一代又一代贤能者开创的事业,自然能够传承下去。为什么“受命于天者则革之”?这是因为在天命转移的过程中,上一个政权贪污腐化,丧失民心,天命不再保佑这个政权;起而代之者实行仁政,与旧政权决裂,没有继承关系,所以必须改造旧社会,革除旧制度,塑造新社会,展现新气象。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16日 23:57      来源:共产党员网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