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品读中华经典》系列音频 |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微信扫一扫 ×

  提到唐僧、唐玄奘,我们会想到《西游记》,想到他西天取经的故事。其实,唐僧在历史上是确有其人的,而且中国古代有一部专门记叙他生平事迹的传记著作,名叫《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本讲就要为大家介绍这部书。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简称《慈恩传》,是一部记叙玄奘生平事迹最早最详细的传记著作,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长篇个人传记,内容极为丰富,涉及人物、宗教、政治、文化、民俗等诸多领域,是弥足珍贵的文献资料,在佛教史、文学史、政治史、交通史上都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梁启超赞其为“古今所有名人谱传中,价值应推第一”。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全书十卷,由玄奘的弟子慧立和彦悰(读从)共同撰写。慧立和彦悰都是玄奘的弟子。自贞观十九年玄奘首开译场,至玄奘去世,慧立师事玄奘、参与译经工作长达十九年,因而可以“睹三藏之学行,瞩三藏之形仪,钻之仰之,弥坚弥远。因循撰其事,以贻终古”。在书稿完成后,他将其藏起来,并没有刊印。临终前,他命弟子将书稿取出,但还没有说什么就去世了。后来不知何故,书稿流散各地,又经多年搜购才收齐全本。收齐全本后,慧立的门人请彦悰作序并加以完善,于是彦悰“错综本文,笺为十卷”,并作序加以说明,即如今我们可以看到的这部《慈恩传》。此时距玄奘去世已经二十四年了。

  本书第一卷记载了玄奘的家世、幼年事迹、出家、受戒、游学经历,以及从长安出发,经秦州、凉州、瓜州、玉门关、五烽、伊吾到达高昌的行程。第二卷至第五卷记载玄奘游历中亚、印度以及回国的经过。这部分内容通过叙述玄奘的行历,详细记载了其沿途所闻所见诸多国家、地区和城邦的地理、历史、民族、语言、宗教、民俗等重要内客,为研究七世纪中亚史和印度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与《大唐西域记》互为经纬,堪称双璧。第六卷至第十卷记载玄奘回国后译经、弘法、社会交往等情况。这部分内容表文较多,与前五卷相比,少了些生动故事、异域风情与神异传说,因而也就少了些浪漫、激情与悲壮,趣味性大大降低,但若细细品味这五卷的内容,透过玄奘与大唐帝王的人情往来,可以体会玄奘智慧之卓越、才华之横溢、译经之艰辛、弘法之艰难以及初唐政治的风起云涌,自是别有一番风景。

  《慈恩传》这部书的史学价值无需赘言。从文学角度来看,本书力图塑造千古一人的圣僧形象,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人物烘托、圣迹传说和民间故事等各种虚实相即的写作手法,有意无意地发展了传记文学的写作艺术,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物传记文学的发展,而且促进了唐代传奇小说的产生和发展,因此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例如,玄奘出家时言及自己的志愿,“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在被高昌王强留时,玄奘决然表志,“只可骨被王留,识神未必留也”。又如,玄奘西行至凌山时,“其山险峭,峻极于天。自开辟以来,冰雪所聚,积而为凌,春夏不解,与云连属,莫睹其际。”如是种种,勾勒出玄奘不惧艰险、不畏强权、舍身求法的高僧形象。

  另外,玄奘也是一位十分严谨、具有极高文学素养的人,但他并不留心于撰写华美的辞章,甚至也不重视自己的佛学论文,他把自己的才华和精力都献给了译经事业。然而,译经不是华美辞藻的铺陈,不是下笔千言、一挥而就的个性张扬,而是一字一校、一句一勘的严谨工作。从结果看,玄奘很好地完成了这一工作,足见其意志的坚定。

  我们从《慈恩传》中还能看出浓厚的悲情意识。玄奘幼年失去双亲,少年时代又适逢战乱,及往游西域,官府追捕、大漠流沙、冰山耸峙、国王之难、盗寇蜂起,可谓九死一生,历尽磨难。回到祖国后,不幸又卷入朝廷斗争,经、论未译者过半。真可谓十分艰难。

  但玄奘从不退缩,他为追求真理而坚忍不拔、永不屈服的意志与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高贵品格,是中华民族的铁骨脊梁。今天我们读这部《慈恩传》,可以使我们思接千载,与玄奘大师同行,体味他跌宕起伏的人生境遇,领略他询求正教的无畏精神,获得人生的启迪。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16日 06:50      来源:共产党员网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