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品读中华经典》系列音频 | 子思子(详解版)

微信扫一扫 ×

  本讲要为大家介绍的是《子思子》。

  子思就是孔子的孙子、孔鲤的儿子孔伋,他字子思,在年辈上属于孔子的再传弟子。

  孔鲤死在孔子之前,一生在政治和学术上没有什么建树,我们对他印象最深的就是“过庭训”这个故事,体现了孔子的教子方法。但孔鲤的儿子子思则是战国前期儒家重要思想家,也是孔子后人中的大思想家。

  子思大约生于公元前483年,死于公元前402年。郑玄根据《礼记·檀弓上》中关于子思苦嫂的一段记载,推测子思并非孔鲤的嫡子。这位不知名的子思兄长大约去世较早,子思因此成为孔子唯一的孙子。《史记·孔子世家》对子思的生平有简短的记述:“伯鱼生伋,字子思,年六十二。尝困于宋。子思作《中庸》。”年六十二或为八十二之误。

  《史记》所说的困于宋,发生在子思的少年时代。据《孔丛子·居卫》记载,子思16岁那年到宋国,宋大夫乐朔与子思讨论学问。乐朔批评《尚书》中的商周之书“故作难知之辞”,子思年少气盛,出言不逊,讽刺乐朔是“委巷之人”。乐朔本想与圣人之后讨论《尚书》的语言问题,却无端受到子思的嘲讽,于是率众围攻子思,幸亏宋君出面相救,子思才得以脱险。困宋的经历使子思发愤述作,反而成就了他的学术事业。

  关于子思,还有一个让后人争论的事,就是他与鲁缪公的关系。汉代人认为子思是鲁缪公的老师,这个说法在《孟子》这本书中已露端倪。《孟子·万章下》记载:鲁缪公多次访问子思,还说:“古代拥有千辆兵车的君主如果与士人交往,是怎样的呢?”子思听了很不高兴,说:“古人是说要以士人为师,难道是说同他交友吗?”子思的不高兴,岂不是在说:论地位你是君主,我是臣下,我怎么敢与君主交朋友呢?但如果谈道德,你是该以我为师的人,怎么能与我交朋友呢?

  鲁缪公身为千乘之君,而想与子思以朋友相交,子思应该心满意足了,谁知子思心里想的是“子事我”,就是说子思理想中的与鲁缪公的关系应该是师徒而非朋友。

  在战国时代,为王者师,是许多士人的人生理想,像子思这样以道德学术为名的士人,渴望为王者师是很自然的事情。《孟子》中还说鲁缪公专门派人慰问子思,送给子思肉食,但子思所需要的不是物质享受,而是精神上的尊重。据《礼记·檀弓下》记载,鲁缪公曾经向子思请教丧服之礼。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中有一篇《鲁穆公问子思》,记载鲁缪公问子思何为忠臣,子思说,经常指出君主过错的人才是忠臣。

  以上材料表明,鲁缪公确实尊敬子思,并且向子思请教过一些问题,但很难明确子思就是鲁缪公的老师。

  战国时期的诸侯贵族尊敬贤士,这是当时普遍的社会现象,当时所谓为王者师,充其量是受到礼遇而已,不可当真,它与那种正规的师徒关系有着很大差别。汉代人添枝加叶,才把子思说成是鲁缪公的老师。

  子思的学术渊源也是历来受关注的问题。《史记》和孔门文献都没有关于子思师承的记载。到了唐宋时代,一些学者提出子思学于曾参。韩愈在《送王秀才序》一文中说:“孟轲师子思,子思之学盖出于曾子。”二程说:“孔子没,曾子之道日益光大。孔子没,侍孔子之道者,曾子而已。曾子传之子思,子思传之孟子,孟子死,不得其传,至孟子而圣人之道益尊。”

  宋代儒学家言之凿凿,编制了孔子—曾子—子思—孟子一脉相承的道统体系。从先秦文献来看,子思与曾参确曾相识并有交往。

  但据现代学者分析,子思学于曾参之说不可信。那么,子思之师究竟是谁呢?子思虽然在辈分上属于孔门第二代弟子,但他是特殊的孔门后学,因为他是孔子之孙,不仅有机会亲学于孔子,而且从小就混迹于孔门七十子之中。《孔丛子·记问》记载了三条子思问孔子的材料,《孔丛子·居卫》记载子思“吾闻诸子夏”,此外子思也提及了子游。子思在这个圣贤环境中长期耳濡目染,终于成为一代大儒。

  子思是战国前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不同时代的人们对子思的作品有不同的取舍。战国时期,学术界重视的是子思论述五行的作品,学者们将子思与孟子合称思孟。一般来说,“五行”是思孟学派的核心思想。不过这个“五行”可不是阴阳五行学派所说的金、木、水、火、土,庞朴先生说,这里的“行”应该读为“横”,“五行”指的是仁、义、礼、智、圣五种德行。马王堆帛书《老子》甲本卷后有一种古佚书,篇中论述仁、义、礼、智、圣五种德行,后面附有世子所作的传,整理者因此将这篇古佚书定名为《五行》。二十世纪末,《五行》又见于郭店竹简,与帛书《五行》相比,它有经无传。《五行》强调道德的内在性和道德的形而上之性,与子思一贯倡导的内德修养是一致的。

  到了宋代,以道德心性学说为核心内容的儒学兴起,子思的另一篇代表作《中庸》因此受到特别重视,被朱熹列为“四书”之一。《中庸》一开始提出了“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著名命题,将天道与人道结合起来。作者认为要践行中庸之道,就要处理好五达道,即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五种人际关系,履行智、仁、勇三达德,还要贯彻修养自身、尊重贤人、爱护亲族、敬重大臣、体恤众臣、爱护百姓、劝勉各种工匠、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安抚诸侯这九经。慎独自修、忠恕宽容、至诚尽性则是实行中庸之道的几项主要原则。《中庸》是儒家论述心性道德培养的重要作品,被宋代儒学家说成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作。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子思的著作有二十三篇,曾经被编辑成《子思子》一书。这个记载是否可信,学者们看法不一,1993年冬天,在湖北荆门郭店的一座楚墓里出土了大量的竹简,这不仅可以使人们对这个问题作出肯定的回答,而且也证明了《中庸》一书确实为子思的作品。该墓出土的竹简已经编成《郭店楚墓竹简》一书,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其中有儒家的学术著作,这些著作可以分成两组,其中一组有《缁衣》《五行》《尊德义》《性自命出》和《六德》,根据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的研究,郭店竹简中的这些儒家类的书属于子思一派,《缁衣》等六篇应归于《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子思子》。同时,这些竹简儒书又与《中庸》有不少相通之处,如《性自命出》论及“性自命出,命自天降”,这与《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一致,《尊德义》的体例与《中庸》一篇也颇近似。可见,这些竹简儒书肯定都与子思有一定的关联,同时也进一步证实了《中庸》一书的确出于子思之手。

  然而,《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子思子》已经亡佚,因此我们无法看到子思文章的全貌。我们今天所读到的《子思子全书》,是宋人汪晫所编。分为内外两篇,内篇包括、天命、鸢鱼、诚明三篇文章;外篇包括无忧、胡母豹、丧服、鲁缪公、任贤、过齐等篇。

  《子思子》的一些内容,在今天开来颇有借鉴意义。

  比如,子思说:“天之所赋予人的禀性叫做性,循性而行叫做道,修明此道叫做教。道,是不可片刻离开的,可以离开的,就不是道了。因此,君子警戒谨慎于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恐惧于别人听不到的地方。没有比在幽暗之处更能体现人的品质了,没有比在细微的小事上更能显示人的德行了,所以君子要谨慎地对待独处。人们喜怒哀乐的情感尚未外发的时候叫做中,外发出来都符合礼节的叫做和。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和是天下的通达之道。做到中和,天地就能各得其位,万物就能健康生长。”

  我们现在常常讲的“慎独”,就出自这里。“杨震四知”,就是君子“慎独”的典型。

  又如,子思说:“学习是用来增长才能的,磨刀是用来使刀刃锋利的。我曾经避人独处而深思,收获还不如学习来得快。我曾经踮起脚眺望,不如登到高处看得更广。因此,顺风呼喊,声音不加大而更多的人可以听见。登上山丘振臂招唤,手臂不加长而更远处的人可以看见招唤。鸟儿乘风飞翔,草木乘时而生长。因此,人有先天的聪慧本性,再加上后天的学习,就不会有困惑了。”

  这是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思继承和发展了他祖父的学说。

  《子思子》又记录了一个对话,说的是鲁缪公拜访子思,说:“寡人没有德行,继承先君大业已有三年了,不知道怎样才能获得政治美名。而且,我想掩盖先君的恶行,褒扬先君的善行,让谈论的人有所称述。我该如何做?愿先生教我。”子思回答说:“根据我的所知所闻,舜和禹对于父亲,不是不想替他们扬善掩恶,而是认为父子私情是细小的事情,比不上天下公义之重大,因此才不敢将父子私情置于天下公义之上。您要求我告诉您如何做虚假不实的事,这又不是我所应该说的。”鲁缪公又说:“那您帮我想一想利民的方法。”子思说:“您的愿望之中,如果有施惠百姓之心,那么就不如在一切政务中摒弃非法之事。将那些没有人居住的空房子拿出来赐给穷人,削减那些宠幸之人的俸禄来赈济贫穷的人,不要让百姓有悲怨之情,这样,后世对您的德政会有所传述的。或许这样做是可行的吧!”鲁缪公说:“确实应该这样做。”

  这段对话,强调了两点,一个是“天下公义”应该大于个人的私情;另一个是国以民为本,执政者只有怀揣一颗爱民之心,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16日 01:10      来源:共产党员网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