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品读中华经典》系列音频 | 孔丛子

微信扫一扫 ×

  本讲要为大家介绍的是《孔丛子》。

  《孔丛子》是一部相当于“孔家杂记”的书,主要记述了从战国初期到东汉中期十几位孔子后代子孙的言语行事。时间跨度近六百年,涉及的内容广泛而丰富,对于了解汉代以前孔子世家的发展、演变以及一些著名人物的嘉言懿行、家学传授等,有着重要的价值。

  传世本《孔丛子》由《孔丛子》《连丛子》《小尔雅》三部分组成,共23篇。《孔丛子》部分21篇,其中有《小尔雅》1篇;《连丛子》部分2篇。

  如果我们将《小尔雅》从《孔丛子》21篇中分离出来,使之独立成书,那么《孔丛子》全书可以分为《孔丛子》《连丛子》《小尔雅》三部分。《小尔雅》与全书不类,是如何掺入《孔丛子》,并且被编为第十一篇的,迄今仍无合理的解释。我们在此也不作介绍了。

  《孔丛子》和《连丛子》的基本内容是:

  首先,《孔丛子》20篇,记述了孔子、孔子之孙孔伋、孔子七世孙孔穿、孔子八世孙孔谦、孔子九世孙孔鲋的嘉言懿行。第1—5篇:《嘉言》《论书》《记义》《刑论》,记孔子言行。第6—10篇:《记问》《杂训》《居卫》《巡守》《公仪》《抗志》,记孔伋的言行。第12—14篇:《公孙龙》《儒服》《对魏王》,记孔穿的言行。第15—17篇:《陈士义》《论势》《执节》,记孔谦的言行。第18—20篇:《诘墨》《独治》《问军礼》,记孔鲋的言行。

  这20篇可以视为孔氏5位先祖的言行集,从中可见,孔子以后,孔氏一族在长时段内人才辈出,保持了旺盛的思想活力,一直到司马迁著《史记》时仍然如此。所以司马迁为孔子作传,赞叹“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这里所说的“传十余世”,主要是指孔子作为一位思想家,能够传十余世而不衰,为学者所敬仰;此外,也是指孔子子孙能够恪守先祖之业,薪火相传,达十余世。因此,司马迁作孔子传,记述孔子一生的言行事迹,兼及其后世子孙,并给予了“世家”的规格。事实上,司马迁之后,孔子世家继续发扬文章、道德的家风,一直到第二十代孔融,维持了长达六百余年的光荣期。

  从总体上看,孔子世家前二十代出现了许多思想家、教育家、学者、作家,他们都秉持孔子的理念,坚守孔子的遗训。将儒学传世,是孔子世家的主流。

  今天看来,《孔丛子》具有多方面的价值。

  首先,作为一部类似于“孔家杂记”的书,它提供了许多有关孔子世家的珍贵史料。李学勤先生认为,《孔子家语》和《孔丛子》是汉魏间孔子家学的两部重要文献。比较而言,《孔子家语》重点是记述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事迹,《孔丛子》则重点记述了孔子后世子孙的言行事迹。所以,从孔子家学和孔子世家的角度来看,《孔丛子》的价值大于《孔子家语》。孔子以后,从三世孙孔伋到九世孙孔鲋的若干言行事迹,全凭《孔丛子》的记述而为后人所知。《连丛子》不仅记述了汉代孔氏的谱系、家学的情况,还记载了孔子家族的一个特殊的继承制度。

  其次,《孔丛子》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孔丛子》在宣扬、阐发孔子思想方面,做了两方面的努力:一是经由孔子子孙而不断重温孔子的教导,二是书中有不少关于孔子子孙如何不忘本,如何为人处事,如何修德讲学的内容,向人们展示了圣人之后的风范和情操。至于在儒家思想的创新和发展方面,似乎没有特别过人之处,但是,仍有闪光点。比如,第6篇《杂训》记子思与悬子讨论禅让与革命的问题,子思提出了一个现点:“夫受禅于人者则袭其统,受命于天者则革之。”这是说,经由禅让而和平获得政权者,应该承袭前任的传统;因为天命转移,经由暴力而夺得政权者,应该革故鼎新。禅让与革命,是古代政权更替的两种方式。禅让是和平的,革命是暴力的。为什么“受禅于人者则袭其统”?这是因为禅让是选贤与能的最高表现,是政权在贤能与贤能之间的和平交接;在禅让中,一代又一代贤能者开创的事业,自然能够传承下去。为什么“受命于天者则革之”?这是因为在天命转移的过程中,上一个政权贪污腐化,丧失民心,天命不再保佑这个政权;起而代之者实行仁政,与旧政权决裂,没有继承关系,所以必须改造旧社会,革除旧制度,塑造新社会,展现新气象。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16日 23:57      来源:共产党员网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