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品读中华经典》系列音频 | 宋论

微信扫一扫 ×

  本讲要为大家介绍的是明清之际著名学者王夫之的作品《宋论》。

  《宋论》定稿于1691年,是王夫之思想最为成熟时期的著作,因此书中的史论可以说是他一生思考的最后成果,值得后人重视和研究。另一方面,王夫之生活在明末清初的社会大动荡时期,他的治学一直与社会现实保持着密切关系,所以他的学术成果中深含他对中国现实和命运的深切关心,这与清代乾嘉学派只重考据而不太关心社会现实的态度有很大不同。而且他研究学问,不仅限于一隅,而是饱读儒家经典,博涉经史子集,既精又博,这使他的学术视野更为宽广辽阔,因此他的学术思想也比一般学者更为深刻独到,故而他能够在明末清初的时代背景下成为一个著名的思想家式的学者。

  古人治学素有史论一类的作品,如《左传》中的“君子曰”,即在叙述史事的同时发表作者对于历史人物及事件的看法,后来司马迁撰述《史记》,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也都沿用这种方式,随事发论,这成为这两部名著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另外,也有不少学者撰写了专门的史论著作,如唐代虞世南的《帝王略论》、宋代范祖禹的《唐鉴》、明代李贽的《史纲评要》等,都是有名的史论专著。王夫之亦继承了中国古代史学的这一优良传统,在治学的晚期,为后人留下了两部史论著作,即《读通鉴论》和《宋论》,表达了他对中国古代通史的评论。

  这两部书完全可以看作前后相续的系列著作。因为《资治通鉴》从三家分晋写到五代时期的后周,接下来就是宋代的兴起。所以读完《资治通鉴》,再读宋代历史,正好一年不差地紧接下来,因此王夫之写完《读通鉴论》再写《宋论》,犹如已有《资治通鉴》而续作《续资治通鉴》一样,顺理成章,首尾相接,由此形成了他对整个中国历史的完整评论。可以说这两部著作,正是王夫之中国史论的上下部。

  王夫之撰写《宋论》,是按宋代帝王在位的先后顺序分别论述的,一帝一卷,只是最后的度宗、恭宗、端宗及祥兴帝因时间太短而合为一卷。这种形式的好处是按历史发展的顺序,随着历史进程中人们的言行而展开评论,使读者按照历史的进程来了解发展变化,听取作者的评论。这样就使史与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让读者更完整地了解宋代历史发展演变的源流以及其中的得失。

  王夫之的儿子曾说,王夫之晚年作《读通鉴论》和《宋论》两书,目的是探讨“上下古今兴亡得失之故”。王夫之生于明朝,他对明朝的灭亡怀有深痛的感触。在这样的心理基础上读史论史,最为关心的问题就是历朝历代为什么会有盛衰兴替?究竟是因为什么人做了什么事而导致盛衰局面的发生?

  每个王朝从初起时的兴盛强大到灭亡时的衰弱无力,曾令多少身处其时的忠臣义士扼腕叹息而又无可奈何,更令不少关心现实的学者感慨不已!对于这样重大的问题,绝不是仅靠空谈轻论就能剖析清楚的,必须追溯历史的发展过程,根据具体的人物及其作为加以细致的分析,王夫之的史论正是沿着这条道路行走的,而这也是古人史论的可贵之处,值得今人研究史学时借鉴参考。

  《宋论》把所要评论的历史自始至终、原原本本地审视一过,而不是心猿意马,跳跃择取,更非见一叶而不见泰山,论一点而不及其余。所以其书表面上看似乎散乱无章,实际上贯穿着一个主题:这个王朝怎样由兴盛而衰弱而灭亡,把这个王朝中的帝王将相都放到这个问题中加以审视评鉴,由此发现他们的得失功过,发现王朝盛衰转变的根由。

  王夫之正是坚持了这一严谨的治学方法,仔细阅读了宋代历史的整个过程及诸多细节,所以他在《宋论》中能够提出与众不同的论点,对宋代不少人物的所作所为及其历史影响都有独到的见解,让后人读其书而深感此书的生命力、思想性,令人深受启发。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16日 06:45      来源:共产党员网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