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讲要为大家介绍的是“《春秋》三传”中的《春秋穀梁传》,简称《穀梁传》。
《穀梁传》在历史上似乎较少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汉武帝和昭帝时代的官学中,只有《公羊传》一家;到东汉以后,学者多重《左传》,而官学则仍为《公羊传》《穀梁传》二家,然而和《左传》学派争论的却只有《公羊传》一派,可见《穀梁传》在东汉已经较为衰微。
《穀梁传》一派的始创者,据《汉书·艺文志》说是“穀梁子,鲁人”,颜师古注释中说他“名喜”。但东汉王充《论衡》中作“穀梁寘(读智)”;杨士勋《春秋穀梁传注疏序》说穀梁子“名淑,字元始”,“一名赤”。其实,“寘、“淑”和“赤”在古代音同而互通。
今天看来,《穀梁传》一书,当非完全出自“穀梁子”之手,而是经过后学增益写定而成的。
《穀梁传》记载史事较为简略,对《春秋》的解释往往是讲“褒贬“或“微言大义”的多,讲事实的少。
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穀梁传》中有对今天有借鉴意义的文章。这里试举一例。
《穀梁传·僖公二年》记载了虞师、晋师灭夏阳之事。《春秋》只有一句话:虞师、晋师灭夏阳。意思是:虞国军队和晋国军队一同灭掉了夏阳。传文则进行了详细的叙述:不是一个国家而说它灭亡,是看重夏阳被攻占这件事。虞国没有出动军队,而《春秋》经文中说到军队,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晋国出兵前,虞国就已经把夏阳推入了死地,所以不能不说虞国也出动了军队。为什么它在晋国出兵前就把夏阳推入死地了呢?因为灭夏阳,虞国是主谋。夏阳是虞、虢两国交界处的一个要塞。灭掉夏阳,虞、虢两国也就可以攻下来了。说虞国是灭掉夏阳的主谋,这是为什么呢?晋献公想要攻打虢国,荀息说:“君主为什么不用屈地出产的马,垂棘出产的美玉,向虞国借道呢?”献公说:“这是晋的国宝,如果虞国接受了我的礼物而不借道给我,那该怎么办?”荀息说:“这些东西是小国用来服侍大国的。它不借道给我们,就一定不敢接受我们的礼物。如果接受了我们的礼物,而借道给我们,那么,我们只不过是把美玉从宫中的库房里取出来,藏在宫外的库里;把良马从宫内的马厩中牵出来放在宫外的马厩而已。”献公说:“宫之奇在虞国,一定不让国君接受礼物的。”荀息说:“宫之奇的为人,虽然内心通达,但性情懦弱,又是从小和虞君一起长大的。心里明白,话就说得简短;性情怯懦,就不会坚决谏阻;和虞君一起长大,虞君就不重视他。况且虞君喜欢的珍宝就在眼前,而亡国之灾却要在另一个国家灭亡之后,这是中等智力以上的人才能考虑到的。我料想虞君是中等智力以下的人。”于是,晋献公就向虞国借道攻打虢国。
宫之奇劝谏说:“晋国的使者言辞谦卑而礼物厚重,一定对虞国没有好处。”虞国国君不听,接受了晋国的礼物而借道给晋国。宫之奇又劝谏道:“俗话说‘唇亡齿寒’,这大概就是说虢国和虞国的关系吧!”于是他带着妻子儿女逃到曹国去了。
晋献公灭了虢国,鲁僖公五年,又占领了虞国。荀息牵着马捧着璧,来到晋献公跟前说:“璧还是老样子,马却变老了。”
“虞师、晋师灭夏阳”是《春秋》经文中的一句,《穀梁传》从用词和史实的角度对此句进行了解释和阐发。鲁僖公二年,即公元前658年,晋献公准备伐虢。虞国地处晋、虢之间,若绕道则受阻于中条山。晋国大夫荀息献计,以重礼贿赂虞国国君,欲借道伐虢。虞国贤臣宫之奇看出晋国居心叵测,有各个击破、一箭双雕的用意,劝谏虞国国君不要上当。然而,面对宝物,虞国国君非但听不进谏言,反而自告奋勇地出兵打头阵,帮助晋国攻下了虢邑夏阳。最终的结果是晋国灭掉虢国,不久之后又灭掉了虞国。《穀梁传》用这段史事深刻地说明了“唇亡齿寒”的道理,警示后世治国者不可贪图小利,而要志向远大,着眼于国家的长远利益。
另外,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自称他作文“参之《穀梁氏》,以厉其气”,说的是他学习《穀梁传》行文简洁有力、见解犀利的长处。可见《穀梁传》对我国古代文学特别是散文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