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品读中华经典》系列音频 | 晋书

微信扫一扫 ×

  本讲要为大家介绍的是“二十四史”中的《晋书》。我们知道,“二十四史”或是私人修撰,比如司马迁的《史记》,欧阳修的《新五代史》等;还有就是官修,比如《宋史》《明史》等。而《晋书》其实也属于官修,但为什么曾题名为“御撰”,也就是唐太宗皇帝撰呢?

  唐修《晋书》包括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叙例和目录各一卷.共计一百三十二卷。因目录置于书首,叙例佚失,现存一百三十卷。其所记史事,凡西晋四帝五十四年,东晋十一帝,一百零二年,共计十五帝,首尾共一百五十六年。关于匈奴、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及汉人张氏、李氏所建前凉、西凉政权的史事,则编入十六国的载记和列传之中。

  重点来了,由于唐太宗亲自撰写了宣帝、武帝二纪以及陆机、王羲之二传的“史论”四篇,所以曾题名为“御撰”。

  《晋书》的内容,主要记述了司马氏代魏平吴、户调式与田制、诸王分封与出镇、修定晋律、兴学校复礼仪、天文与历法、职官制度、老庄思想与玄学、清谈误国、八王之乱、各族人民大迁徙、十六国政权的兴衰、各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东晋的建立与北伐、地方政权与侨州郡县、皇室与高门的骄奢淫逸、佛教道教兴起、佛道与儒学的圆融、官吏的贪残腐败、皇室与高门争权、门阀政治、东晋末农民起义等历史事件,并从经济、政治、军事、民族、社会、文化思想、中外文化交流等诸多领域,表述了两晋和十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

  《晋书》在记述这些史实时,本纪采取编年体,将两晋的重大历史事件按年、月、日编排,以此为两晋历史发展的纲。而每一历史事件的详细内容,则分别编入有关列传或志中。比如政治军事方面,晋武帝平吴,本纪中只略记各军将领进军路线及指挥的隶属关系,以及吴国孙皓投降所献州、郡、县数、总人口数、兵数等。关于平吴的最初谋略,则分别见于羊祜、杜预、王濬、张华等传;平吴水军的准备工作,则见于王濬传;战略战术指挥原则见于贾充、杜预等传;战争过程则见于杜预、王濬、唐彬、周浚等传。

  又如关于经济方面,西晋平吴后,实行“户调式”,这是我国中古时代一项重要的田制和赋役制度。但此事在《武帝纪》中没有记载,而专门放在《食货志》中详述。

  我国古代的正史中,设立“志”来以记述朝章国典,与本纪、列传相表里。各类典章制度内容丰富,从另一个角度表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俗等多方面的情况。这些内容有的虽散见于纪、传中,但必须分类各专立一篇,才能说明其首尾全貌。《晋书》共立《天文》《地理》《律历》《礼》《乐》《职官》《舆服》《食货》《五行》《刑法》等十志,共二十卷。

  特别要指出的是,《晋书》中的载记为正史中的创新体裁,它包括纪、传、志的各种内容。以《石勒载记》为例,从石勒的出生讲起,叙及家庭生活及其被卖为奴、佣耕于野等青少年时代的事迹。而重点则按年、月讲述他参加西晋末年各族人民起义,东征西伐,南进北退,直到他称帝及病故的史实。这显然是采取帝纪和列传相结合的方式。同时,在《载记》中,又记载了石勒建都襄国后,逐步建立政权,整理户籍,征收户调,并置劝课大夫、典农使者,核定户籍,督课农桑,以及货币铸造与流通等这些属于《食货志》的内容。石勒称赵王后,记其境内二十四郡郡名及总户数,这些应属《州郡志》的内容。石勒称帝后,记其天子仪仗的详情,这应属于《礼乐志》的内容。从《石勒载记》的整体内容看,显然具有纪、志、传合一的特点。

  总的来说,《晋书》以帝纪按年、月、日纪事为纲,列传分条记事为目,纲举目张,再补以各志所记典章制度,使两晋史事和典制完备。各《载记》则以纪、传、志合一的独特体裁,记述纪、传、志中未能包含的十六国史事。一部完整的《晋书》,记述了两晋十六国纵横交错的历史格局,从而展现了当时中国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各自建立的政权,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同时体现出隋唐统一政权的强大,中国封建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以及盛唐光辉灿烂文化的出现,正是在十六国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上产生的。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17日 00:08      来源:共产党员网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