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讲要为大家介绍的是“前四史”中的最后一部,西晋陈寿的《三国志》。
首先我们要说明一下,“前四史”,也就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是按照朝代更替的顺序排列的,但如果按史书完成的时间顺序进行排列,就不是这样了。上一讲我们讲《后汉书》时,说到它的作者范晔是南朝宋时的人,而《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则是西晋时人,陈寿比范晔早了160余年,也就是说《三国志》完成在先,《后汉书》完成于后。
《三国志》这部书从书名来看,我们就知道它是记载三国时期历史的史书。很多人都读过《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也会产生一些疑问,比如华佗真的给关羽刮骨疗毒过吗?诸葛亮七擒孟获,真有此事吗?这些就要从《三国志》中寻找答案了。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少年时就很好学,他的官运虽不佳。但正因为如此,成全了他的史学与文学业绩。
《三国志》由《魏书》三十卷、《吴书》二十卷和《蜀书》十五卷三部分组成,共六十五卷。由于既无表,也无志,后人多认为这是《三国志》的重大缺点之一。
《三国志》的三个部分,《魏书》讲汉末董卓之乱以后到曹魏建国和灭亡的历史,《蜀书》讲刘备建立蜀汉和刘禅统治蜀汉以至灭亡的历史,《吴书》讲江南孙氏父子建立吴国直至被西晋灭亡的历史。从三书的卷数来说,显然《蜀书》最少;若从书的分量着眼,《魏书》约占全书的二分之一;《吴书》约占全书的三分之一;《蜀书》仅占全书的六分之一,是三书中分量最少和内容最贫乏的。
陈寿《三国志》的最大特点,是引文精练,叙事简约,史实准确,取材严谨,不失为一部好的史书。正因为有这样的特点,此书刚刚问世,就引起了当时社会各界的很大反响,纷纷予以肯定。
但从客观上讲,陈寿的《三国志》也有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缺少表、志,显得内容匮乏;二是对原来已经成书的史料,删削过多。这两个问题,从史料学的角度着眼,几乎都是致命伤。
说到《三国志》,我们就不得不提另外一个史学家,他就是南朝宋的裴松之。因为裴松之的注,让《三国志》变得充实,且更具价值。
那么,裴松之为什么要为《三国志》作注呢?正因为《三国志》删节过多、过于简略的缺点。
裴松之博览史籍,学识很深。刘宋初年,他被征为国子博士,潜心于注释《三国志》的工作。
具体来说,裴氏的《三国志注》具有三大特点:一是补阙,凡陈寿所未能见到的史料和虽已见而删削不当的史料,均补入;二是纠缪,即通过增补史料,纠正陈寿《三国志》的错误之处,或进行必要的考证;三是存异,即对同一件事或人物,几种史书有不同的说法,裴氏均录而并存之,给后人留下了思考与考证的余地。
经过裴松之注后的《三国志》,分量大增,只注文所引史料,就超出了《三国志》正文数倍,从而使裴注的价值甚至高于《三国志》本身。有学者统计,裴松之引书,共计274种,其中比较准确的有258种,存疑待考的有16种。引书之富,确实是惊人的。
正是通过裴氏引用大量史籍以补《三国志》,从而使得《三国志》的内容大为丰富。这些大量且有价值的史料主要表现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民族融合、民俗以及人口史等各个方面。
比如,关于曹操的家世以及青少年时期的情况,《三国志·武帝纪》中只有廖廖数语,而裴注引王沈《魏书》记载了曹氏的起源、地望等情况,注引《曹瞒传》、司马彪《续汉书》、郭颁《世语》和张潘《汉纪》等史籍,后人得以了解曹操的小名、其父曹腾的为官经历以及曹操青少年时期的许多轶事,从而为研究曹操的政治才能和性格特征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关于曹操从军、为政时期的性格特征和从政风格,《三国志·武帝纪》语焉不详,但裴注引《曹瞒传》记载曹操“马腾入麦中……援剑割发以置地”、棒杀幸姬,以及借主粮官之命以谢自己无力筹集军粮之罪等故事,为后世《三国演义》所本,成为千古流传的话题。
由此可见,通过裴松之的注,大大丰富了《三国志》的内容,有助于我们弄清《三国志》正文许多无法弄清的问题,从而使《三国志》与裴松之的注,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三国志》得裴注而益明,裴注附《三国志》而流传。二者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