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讲要为大家介绍的这部书叫《曾子》。
曾子是孔门七十子后学中留下文章较多的作家,他的门人后学将其著作编为《曾子》一书。《汉书·艺文志》著录《曾子》十八篇。这十八篇《曾子》散佚于何时,已不可知。《隋书·经籍志》著录《曾子》二卷,目一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著录《曾子》二卷。但此时的《曾子》已不是《汉书·艺文志》中《曾子》的原本。今天我们见到的《曾子全书》是宋人汪晫所编。汪晫是安徽绩溪人,一辈子没有做官,他一生的学术业绩就是编了《曾子全书》和《子思子全书》。汪氏编辑《曾子全书》的方法,是将《孝经》《礼记》《大戴礼记》《论语》《孟子》《荀子》《孔子家语》《孔丛子》《韩诗外传》《说苑》等先秦两汉古籍中有关曾子的文献材料收集在一起,重立篇题,划分章节,重新编定各章次序。
《曾子》共十二章,分为内篇和外篇,其中外篇第七、第八已经亡佚,今存十章。
《曾子》一书中体现了曾子一生的思想建树,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曾参的思想建树首先体现在他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孝道学说。孝的观念在中国出现很早,殷周金文、《诗经》《尚书》中都有不少孝的论述。孝是孔子教育弟子的重要道德观念,《论语》中记载有孔子多条论孝的言论。受孔子影响,曾参毕生都在思考关于孝的理论问题,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孝道,由此他不仅成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孝子,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孝道理论家。他留下的论孝文章有《孝经》《曾子本孝》《曾子立孝》《曾子大孝》《曾子事父母》等。
其中《孝经》是阐述孝道最为详尽、最有系统的文章。《孝经》被称为“百行之宗,五教之要”,它的精义主要有三点:首先,《孝经》明确提出了“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的孝义三段论;其次,《孝经》依次论述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五个社会层次应该履行的孝道责任义务;第三,《孝经》提出了“明王之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思路。《孝经》最初不过是战国秦汉时代数百种礼义文献之一,但它最终却从众多礼学传记中脱颖而出,成为独立的一部儒家经典,其中的原因,就在于它精辟地阐述了孝道的精义。
《大戴礼记》所载曾参论孝的文章,大体上都是《孝经》思想的展开与具体化。《曾子本孝》认为“忠”是孝之根本,这个“忠”的意思是敬,就是说君子应该以虔诚敬畏的态度来履行孝义。《曾子立孝》进一步提出:“君子立孝,其忠之用,礼之贵。”《曾子大孝》将孝分为三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这些都是曾参论孝的经典言论。
曾参的另一思想建树是继孔子之后提出了反身内省的品德修养思路。《论语·学而》记载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参说他每天都要多次深刻反省自己,是否对人做到了忠信,是否温习了学业。通过深入持久的内在反省,曾参确立了以落实仁学为己任的担当精神,培养了一种博大、深沉、坚毅的人格。《论语·泰伯》记载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同篇又载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这是一种经过长期修养而炼成的撼山易、夺大节难的坚毅与果敢,是一种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品格,是一种充塞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是一种壁立千仞的精神。
曾参在先秦说理散文发展史上也有重要地位。孔门礼学散文的艺术源头是《尚书》《国语》中的历史记言文,这些文章大都采用历史记言散文常用的对话问答体形式。曾参的一部分文章如《孝经》《曾子问》等也是对话体的文章。但他另一部分文章,如《大戴礼记·曾子大孝》《曾子制言下》等的形式值得注意,因为这些文章不再用对话体,而是以一个“曾子曰”领起,全文都是论述文字。这是中国最早的没有叙事框架的纯粹说理散文。我们可以说,中国典型的专题说理散文,是在曾参时代出现的。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