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品读中华经典》系列音频 | 史记

微信扫一扫 ×

  从这一讲开始,我们将连续用四讲来介绍“前四史”,就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本讲要为大家介绍的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前四史”的第一部,那就是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这部书记载了上起五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的历史。

  说起《史记》,大家一定不陌生,但首先要说的是,这部书其实是司马迁和他父亲司马谈两个人共同创作的,是父子两代人的心血结晶。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还要从司马迁的家世说起。

  司马迁的家学渊源深厚,他的父亲司马谈以其深厚的功底与广博的学识,成为名重当时、博古通今的大学者,并担任太史令一职。他在生前已经开始着手创作《史记》,只可惜没有完成就去世了。临死前,司马谈向儿子司马迁传授了治史的任务和主体思想,要求司马迁继承自己的事业和理想,就是做太史令,完成这部通史著作。

  司马谈的临终遗言对司马迁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是他完成《史记》的根本动力。司马迁遵循父亲的临终遗愿,继任为太史令。

  然而,不幸的事情发生了,由于司马迁为战败而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触怒了龙颜,犯了“诬上”的弥天大罪,被捕入狱,身受腐刑。

  这对司马迁来说是奇耻大辱,但是他要忍辱而活,因为《史记》还未完成,父亲的遗愿还未实现。在荣与辱、生与死的痛苦抉择中,司马迁更加懂得了人生的意义。

  司马迁继承父志,效法先哲,把毕生的精力倾注在《史记》之中,终于在汉征和三年,即公元前90年左右完成了这部旷世盛典——《史记》。

  《史记》这部书最根本的创作宗旨是:“罔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司马迁尽其所能,搜集当时所能得到的文献记载、民间传说,进行综合分析考察,目的在于通过自古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就是总结历史治与乱的经验教训。综观《史记》全书,我们可以知道,“稽其成败兴坏之理”的“理”,指的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司马迁作为一名史学家,就是要总结出历史发展的规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什么要叫“纪传体”呢?这就要说说这部书的体例了。

  《史记》体例由五部分构成:《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凡一百三十篇,原题《太史公书》,东汉桓灵之际,才叫《史记》。“纪传”就是“本纪”和“列传”的简称,因为“二十四史”的每一部,都包括了这两个部分,而“表”“书”“世家”却不一定都具备。

  所谓本纪,就是法则、纲要。它采用编年、记正朔的形式,以王朝为体系,记载天子、国君及时势主宰者的事迹,反映朝代变迁大势,是认识历史的纲纪。司马迁考察历史兴衰,详略有别地区分时代大势,作十二本纪。我们可以从本纪中总结出规律,那就是民心向背决定着历史的发展。

  “表”,以时间为中心,综合记录当时发生的各种历史事件。十表是司马迁的精心之作,它以经纬纵横的形式表现天下大势,又把纷繁的历史内容纳入尺幅之中,使人一目了然。当然,十表的内容不仅体现了天下大势,而且补充了本纪、列传的内容。

  “书”是以事类为纲,叙述同类性质的重要史事及其发展过程。司马迁认为礼、乐、兵、律历、天官、封禅、河渠、平准等八个方面,是经国大政,因此,八书的内容是影响国家政治发展的重要典章制度。

  “世家”是《史记》中比较复杂的一种。它是用编年和传记的形式,记载捍卫天子的诸侯、有功于国家的勋贵、于民族有杰出贡献的先贤、于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的家族或个人的事迹。比如孔子,就有《孔子世家》;关于陈胜,则有《陈涉世家》。

  “列传”主要记述了周秦至汉武帝时期重要的历史人物、民族、邻国及各类特殊事业的有关事迹。《史记》五体,以列传的内容最为生动活泼,涉及到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各色英雄豪杰之外,以及社会的侠客、医卜、商贾、猎户、妇女等。

  特别要指出的是,司马迁在卷前或卷末,还以“太史公曰”的形式,表明他对历史人物的爱憎、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后世称之为“《史记》论赞”。“太史公曰”的内容非常广博,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天文地理、伦理世俗等,往往补篇中所未备。议论宏阔,言辞精练,旨意深微,观点鲜明,是我们了解和研究司马迁思想的主要根据,也对讨论历史的成败得失有着积极意义。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16日 07:28      来源:共产党员网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