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讲要为大家介绍的是东汉王符的《潜夫论》。
《潜夫论》共十卷,包含三十余篇文章,所写题材都是关于社会政治、文化道德等问题,主旨在于批评当时社会的弊端,同时展示自己正面的从政措施、道德观念、人生境界等。
今天,《潜夫论》中的很多观点仍有借鉴意义。
首先,书中强调以学为先,劝人要有志于学。《潜夫论》以《赞学》为全书之首,这在体例安排上是有用意的,说明了他对“学”的无上推崇。《赞学》开篇就说:即使是伟大的圣人,也不是生而知之的;即使是最有才能的人,也不是生而就能做的。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我们强调要活到老,学到老,要多读书,读好书,从而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其次,书中体现了对“德治”和“法律”的重视。王符自称《潜夫论》这部书是继承儒家思想的,因而儒家“德治”的治国理念也被王符所继承。在王符看来,君子的立身之本,就是德义,君主对民众广施德政,那么百姓就会心神畅达、容貌美好、健康长寿;对民众施以恶政,那么百姓就会衰老病弱、多病早夭。可见两者相差之大。
然而,面对汉末的衰世,王符还深刻认识到德治不能离开法制,仅仅依靠道德教化是不够的,还必须做到德法并举。王符吸收了法家思想,将其融入自己的思想体系中,而成一家之言。比如《衰制》篇论证法令在治国中的作用时,同《管子》中的《明法》《法法》《任法》等篇都有十分清楚的思想联系。
第三,书中提出了“尚贤”、任人唯贤的主张。对于东汉末年社会中任人唯亲的现象,王符给予了严厉的批判。《潜夫论》中一再强调尚贤、任贤、举贤、知贤,并有《贤难》《思贤》等专篇来讨论选拔贤才的问题。作为国家的统治者,任用贤才是一大要务,有贤才却不能用,国家当然不会被治理好。尊重贤人、任用能人、信任重臣、积极纳谏,这是治国安邦之道,而昏庸的君主讨厌这些,认为不如奸佞庸碌之人阿谀奉承的话好听,这是国家将亡的征兆啊。王符的这个结论,是很符合历史规律的,应该是他对历史做了总结之后得出的结论,很有借鉴意义。
那么,如何选才呢?王符认为应该从“德”“才”两方面加以考虑,“为官择人,必得其材,功加于民,德称其位”,就是一定要根据才能,要有功于百姓,德行要与职位相称。王符特别反对当时以出身、贵贱论士的标准,他说:“贤愚在心,不在贵贱”,选士、考量人才,要看其志行,不可“舍实听声”,否则很可能所选非人。当然,对于人才也不可求全责备,而应“各以所宜,量材授任”,就是弃其所短,用其所长,发挥人才的最大价值。由此看来,王符的选人用人观还是十分正确和精辟的。
第四,书中反映了“以民为本”的思想,这是王符对先秦“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提出了“国以民为基”,并进一步说圣王养育民众,爱护他们就如同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担忧他们就如同担忧自己的家庭一样,扶助患难之人,保全将死之人,救济他们的灾难,除去他们的灾祸。这是统治者应有的治国理念,原因在于,先秦时期荀子说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最后,书中还对尸位素餐、无所作为、贪污腐败的官吏给予了揭露和抨击。王符举例说,县令、县长、郡守、国相不想着为国家建功立业,而是贪婪、残暴、专横、放纵,他们不奉行法律条令,侵害、冤枉弱小的民众。州内官员不治理所在的地方,而是让百姓远到朝廷那里去诉讼。尚书不因此责备三公大臣,三公大臣也不因此谴责州郡的长官,州郡的长官更不因此声讨县邑的长官,所以凶恶狡猾的人容易冤枉别人。侍中、博士这些负责纳谏的官员,有的在位多年,却始终没有举荐贤才、指斥恶人、弥补君过、补充缺失,而只担心自己被贬官或罢免。可以说,这种官官相护、因袭守旧的官场风气,正是东汉末期朝廷政治的反映,王符看在眼里,且用笔墨对这些人进行了讨伐,从而反映出他刚直的品格及正确的价值观。这也成为后人对王符颇为赞赏的主要原因。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