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品读中华经典》系列音频 | 浮生六记(详解版)

微信扫一扫 ×

  本讲要为大家介绍的是《浮生六记》这部书。

  对一般读者来说,沈复和他的《浮生六记》应该不算是一个陌生的名字,虽然不能像《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经典文学名著那样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喜欢它的人也是相当多的,甚至有“浮迷”之说。需要说明的是,这本书能流传到现在,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说是奇迹,主要有两层意思:

  首先,从作者沈复来看,到目前为止,我们对他的了解大体上不出《浮生六记》这本书,虽然还可以找一些其他相关的记载乃至他本人的画作,但大多语焉不详,所提供的信息相当有限。

  可以这么说,沈复留给后人的印象恰好就是他在《浮生六记》这本书中所描绘的自画像,这似乎也是他想留给世人的印象,虽然模糊了些。在当时那个时代,像他这样的文人不知道有多少,普通得不能再普通,虽然读过书,却没获得什么功名,自然也做不了官,只能到处游幕,有时做点儿小生意,一生都在为生计而奔波。

  今天,那些曾和作者有着同样遭遇的文人大多湮没在了历史之中,但我们能牢牢记住沈复这个名字,并且把他写进中国文学史,这一切都是因为有了《浮生六记》。

  有了这本书,让沈复平凡的人生变得不同凡响,这就如同蒲松龄之于《聊斋志异》一样。对这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作家,后人理应献上更多的敬意,因为他们不靠权势,不靠金钱,不靠家族,更不靠炒作和包装,而是切切实实地靠着个人的真情和人格,靠着个人的才华和文笔名垂文学史册。

  其次,从《浮生六记》这本书来看。它能流传到现在,打动一代又一代读者,也是一个奇迹。作者在创作的时候,主要是写给自己的,并没有藏之名山的雄心。加上生活困难,似乎也没有刊印的打算。因此在作者身后的数十年间,并没有多少人知道这本书的存在。如果不是杨引传这位有心人在一个摊上偶然得到这部书,并将其刊印出来,我们今天很可能就看不到这样一部真性情的书了。

  事实上,这部书被发现的时候,已经残缺不全,本来全书不过才六卷,几万字而已,还散失了后两卷。但就是这仅存三分之二的小书,刊印之后,却大受欢迎,直到今天仍不断被刊印,拥有庞大的读者群,其各类版本按照一位学者的统计,至少有一百六十多种,足见其受欢迎的程度。

  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红楼梦》,该书也是散失了后部分,仅存八十回,但它照样成为一部文学经典。这就是文学的力量和魅力。它让我们看到,一部作品的流传、风行固然有很多偶然因素,但最关键的,还在作品本身。

  今天看来,沈复和《浮生六记》确实给人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深思的东西。身份极为普通的作者,写的不过是日常琐事,既没有金戈铁马,更没有降妖除怪,一切都那么平凡,都是生活中的人和事。那么,为什么人们如此爱读《浮生六记》呢?

  在笔者看来,人们爱读的原因恰恰就在它的平凡普通。唯其平凡普通,才不需装腔作势,不必矫揉造作,写的都是个人亲身经历的事情,都是个人刻骨铭心的感受。对那些厌倦了说教训斥、读腻了之乎者也的读者来说,它让人感到亲切、自然,从书中看到了自己,自然能引起强烈的反响。真情实感,平淡自然,这就是本书最大的特点,也是它最能引起读者共鸣的地方。

  时间已过去二百多年,《浮生六记》的价值也因历史文化的积淀而变得更为丰富多元。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把它作为解读古代家族生活弊端的样本,比如俞平伯、林语堂等人就是从这个角度解读的。

  这种解读有其特定的时代文化背景,可以给人不少启发。在这种角度的观照下,人们对书中的女主人公芸娘给予了特别的关注,主要是同情和惋惜。这一方面是因为这个人物写得特别生动、感人,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种类型的女性人物在以往的文学作品中实在是太少见了,这也是沈复对中国文学史的一个重要贡献。

  芸娘之外,作者本人在书中展现的形象也同样值得关注。毕竟芸娘主要在第一、三卷中写到,而作者则活动在整本书中,他才是真正的主角。尽管后两卷已经失传,但从题目及相关资料来看,仍主要是写作者本人的经历和见识。

  即便是芸娘,这个最让读者牵挂的人物,她之所以如此可爱迷人,固然是出自个人的秉性,但也不能说与作者无关。正是作者的开明、宽容和爱心,才给芸娘提供了这样的舞台,并将其记录下来。可以想象,如果换成一个不解风情的男人,比如《红楼梦》里的贾赦、贾珍之类,芸娘还能有这些趣事吗? 

  感情生活之外,作者的其他方面也是值得注意的。他是一位有个性的文人,从他对各地风景名胜的褒贬中就可以看出这一点。虽然社会地位不高,生活困顿,但他依然保持着自尊,照样苦中作乐,享受人生,享受生活;即便是在借钱回家的路上,也要顺道去虞山一游,这种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实属难能可贵,对每一个有着类似遭遇的读者来说,都是一种激励和启发。

  《浮生六记》虽然写了不少人生的苦楚和无奈,但字里行间丝毫找不到那种无节制的宣泄和哀怨,而且作者的享乐也不是醉生梦死,自甘堕落的。他不仅热爱生活,而且懂得如何生活,尽管生活贫寒,但却充实而有趣。

  看看他讲盆景、家居的那些文字,就可以知道,他绝非泛泛而谈,而是一位真正的行家里手。从写山川风景的那些文字,可见其独到的鉴赏眼光。他不喜欢苏州的狮子林,不喜欢扬州的五亭桥,不喜欢南昌的滕王阁,但并非故意在唱反调,而是能讲出道理,给人以启发。

  对一部广为传诵的文学作品来说,仅有真情实感是不够的,还要有高超的写作技巧。《浮生六记》在这方面颇有值得称道之处,全书恬淡从容,简洁明快,凡人真事,娓娓道来,看不到刻意雕琢的痕迹,事实上作者也反对这样做,其效果正如他本人所说的“人工而归于天然”。

  字里行间,深厚的文学修养和文字功力我们是可以感受到的,无论是写人、叙事还是记景,都很别致,这种别致的背后显然有作者的苦心在。这也是一种文学技巧和境界,没有多年的修炼,是无法做到的。

  还需要强调的是,作者本人是一位画家,又开过书画店,这种艺术修养和知识背景可以从他对各地山川风物精当优美的描绘中看出来,达到了诗情画意的境界。真情实感,加上生花妙笔,成就了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全书篇幅不长,但内涵颇为丰富,特别是对山川风物、街市民巷、节庆民俗的描绘,逼真,生动,如同一幅幅清新明丽的江南风物画卷,给人印象至深。它让我们看到二百多年前苏州一带平民百姓真实的生活状态,它带给我们的也不仅仅是古今对比的感慨。对历史学家来说,它为研究江南文化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深究起来,这样薄薄的一本书,体现着真、善、美。

  首先说真。“真”是《浮生六记》一书留给读者最为直观、感性的印象,也是其重要特色。书中写的都是作者本人的真实生活,流露的也都是其真情实感,无论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还是谈文论艺,大多不加掩饰,脱口而出,直抒胸臆。真意味着坦诚,意味着磊落,也意味着对读者的尊重,其本身就具有一种强烈的感染力。

  其次说善。“善”主要体现为作者的精神境界和品格。从书中的描写来看,他虽然身为寒士,靠游幕、经商维持生计,生活不时陷入困顿,但一直保持着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妻子芸娘相互扶持,珍惜身边拥有的一切,共同面对人生的种种难题。

  他们根据自身的物质条件,追求生活的高品位,寻找生活的乐趣,为自己也为别人带来了快乐。生活尽管清贫,但日子照样过得有滋有味,充满了艺术情调,其乐融融。这种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也深深感染、打动着读者。

  二人偶尔虽有一些出格之举,但大多出于天真、浪漫的性情,不过是想活得更为自然、真实,更有情趣而已。 

  最后说美。“美”体现为作者高超的文学水准。书中所写大都为日常生活中的细节琐事,但读起来并不感到单调、沉闷,反倒觉得兴味盎然。这是因为作者很善于选择。尽管都是生活琐事,但他很注意选择那些能体现人物性格、情趣的场景,精心描绘,形象逼真,如在眼前,深得《世说新语》三味。

  写景状物更是作者的拿手好戏,这一方面得益于他的丰富经历。见多故能识广,对其间的得失都能从容不迫,娓娓道来。另一方面则得益于他的艺术修养。作者精于盆景和园林,又擅长丹青,因此能将自己的才艺融入到文学笔墨中。对每处景致,并不全面铺写,而是点出其特色所在,寥寥数笔,勾勒而出,精确而传神。行文间所显露出来的文学功力,令人敬佩叹服。

  恬淡、素雅,这是这部书的整体风格。作者文笔简洁、老到,但又不失生动、流畅,语言富有表现力。从表面上看,作者似乎不加雕饰,随笔写出,如道家常,但实际上无论是谋篇布局,还是遣词造句,都很用心,非常精致,效果正如作者所说,人工而归于天然。全书如同一件晶莹剔透的艺术品,有人将其誉为“小红楼”。可见它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并非偶然。

  当然本书的价值并不仅限于上面所说那几点,我们可以从阅读中细细品味。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17日 01:31      来源:共产党员网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