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品读中华经典》系列音频 | 抱朴子外篇

微信扫一扫 ×

  本讲我们要介绍的是葛洪的《抱朴子外篇》。

  葛洪是晋朝人,十三岁时,其父去世,家道中落,年幼的葛洪不得不亲自操持农活,于耕种之暇发奋苦读。十六岁时,葛洪开始学习《孝经》《论语》《诗经》《周易》等儒家经典,并旁涉诸史、百家之言。 

  葛洪一生治学,可谓是晋代之冠伦奇才,其知识之渊博、著述之宏富、见解之精深,在晋代作家中是出类拔萃的。葛洪的著作有很多,但大部分已经散佚了,幸而最能体现其思想的《抱朴子内篇》和《抱朴子外篇》留存了下来。 

  《抱朴子外篇》主要阐述了葛洪的社会政治、人生处世等思想主张。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肯定社会进步的意义,反对厚古薄今的历史观。 

  葛洪在《尚博》中批判了“今世所为,多不及古;文章著述,又亦如之”的贵古贱今的观点。他认为,今人不亚于古人,今文也不亚于古文,并对“今山不及古山之高,今海不及古海之广,今日不及古日之热,今月不及古月之朗”这种荒谬可笑的说法,给予了抵制和批评。 在反对厚古薄今的同时,葛洪肯定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主张社会的变革。 

  其次,提出了德刑并重的治国原则。 

  恩威并施,德刑并用,是中国古代君主治理国家的原则。葛洪继承了这一思想,提出了“刑为仁佐”(《用刑》)的治国原则。在《君道》中,他还指出君主对待百姓应该“莅之以慈和,齐之以礼刑”。在《用刑》中,葛洪说没有人不重视仁慈,但也没有人能够完全使用仁慈而使国家安定;没有人不轻视刑罚,但也没有人能够不使用刑罚就把百姓治理好的。他还列举了大量的史实,说明即使在上古理想的社会里,刑罚也是必不可少的辅政手段。他说,尧舜的仁慈就像上天一样,然而却不能原谅四个罪人。周公与兄弟的关系友善,然而也不能赦免管叔和蔡叔。孔子诛杀少正卯,汉武帝诛杀自己的外甥,虽然伤心得流下眼泪,可又要维护法律,这是不得已而为之啊。此举是杀一人以挽救万人,损害了少数人的利益但成全了多数人的利益。葛洪的这种重视仁政又强调刑罚的主张,对今日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不无借鉴。

  第三,强调用人的重要性。 

  中国自古就十分重视用人问题。葛洪提出君主要把选择人才作为第一要务。他用了《务正》《贵贤》《任能》《审举》《擢才》等多篇来阐述这一问题。提出,君主要请出山水田园中被埋没的人才,举荐被遗漏的隐士,让贤臣在适当的职位上尽情发挥他们的才华,让俸禄与他们的功劳相一致,这就是国君对待贤臣的方法;为了国家日夜勤奋努力,尽心竭力地处理好各种政务,举荐善人而贬斥恶人,遇到该做的事情就勇敢地去承担,这就是臣下报答君主知遇之恩的态度和方式。君主选拔人才而为国效力,贤臣恪尽职守、积极作为,这样国家才会走向繁荣和兴盛。 

  第四,重视学习和教育。 

  《抱朴子外篇》专有《勖学》和《崇教》两篇,它们堪称姊妹篇,前者从个人的角度强调了教育、学习的重要性,后者则侧重于从国家政治角度来阐述教育的不可或缺。 

  葛洪认为,学习能够使人提高品德,增加知识,最终成为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他还指出,良好的天赋不能代替后天的学习,即便是圣人,其品德修养也是通过学习获得的,正所谓“周公上圣,而日读百篇。仲尼天纵,而韦编三绝”。这种观点,能够促人上进,有利于个人素质的提高和社会风气的改善。 

  第五,提倡平和的心态和简朴的生活。 

  在《酒诫》一篇中,葛洪一开始就指出了多欲的害处及戒欲的必要性。那些能够迷惑眼睛的,必定具有超众的美貌与鲜艳的花纹;能够迷惑耳朵的,必定是动听的靡靡之音;能够迷惑鼻子的,必定是芬芳的气味;能够迷惑嘴巴的,必定是美味佳肴;能够迷惑人心的,必定是权力功名。如果这几个方面都被迷惑了,那离遭殃也就不远了。葛洪认为纵欲害人害己,清心寡欲则可以修身养性。 

  最后,葛洪还阐述了自己的文学观。 

  他提出要文德并重。魏晋以前,人们一般比较重视人的品行, 而把作文放在次要地位。葛洪针对这种“德行者,本也;文章者,末也”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文章的主要作用在于载道,因此“文章之与德行,犹十尺之与一丈”,二者同样重要。

  应该说,葛洪的上述观点是较为合理且具有可操作性的,直到今天仍然具有借鉴意义,值得我们深思。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17日 02:11      来源:共产党员网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