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品读中华经典》系列音频 | 礼记

微信扫一扫 ×

  本讲要为大家介绍的是儒家“十三经”之一,也是古代“三礼”中的一部,名字叫《礼记》。

  我们现在说的《礼记》,是指《小戴礼记》,按照一般的观点,认为是西汉戴圣所编。

  《礼记》各篇不成于一人之手。孔颖达《礼记正义》说,“《礼记》之作,出自孔氏”,“七十二之徒共撰所闻,以为此《记》”。“《中庸》是子思所作,《缁衣》是公孙尼子所撰”。郑玄说“《月令》吕不韦所撰”,卢植说“《王制》谓汉文帝时博士所录”,等等。考古工作者在湖北荆门郭店出土了一批战国中期的楚简,其中有包括《缁衣》在内的儒家著作多篇,据专家研究,是《子思子》的佚文。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它们与《礼记》的风格相似。因此,可以说,《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绝大部分应该作于先秦时期。戴圣只是编辑者,而不是作者,这一点是必须指出来的。

  《礼记》四十九篇的编次比较杂乱,据郑玄《三礼目录》,刘向《别录》曾将《礼记》各篇按内容分为八类:

  第一类,“通论”十六篇:包括《檀弓》上下、《礼运》《玉藻》《大传》《学记》《经解》《哀公问》《仲尼燕居》《孔子闲居》《坊记》《中庸》《表记》《缁衣》《儒行》《大学》;

  第二类,“制度”五篇:包括《曲礼》上下、《王制》《礼器》《少仪》;

  第三类,“明堂阴阳”二篇:即《月令》《明堂位》;

  第四类,“丧服”十二篇:包括《曾子问》《丧服小记》《杂记》上下、《丧大记》《丧服大记》《奔丧》《问丧》《服问》《间传》《三年问》《丧服四制》;

  第五类,“家庭内部父子、男女所应遵行的规则”二篇:即《文王世子》《内则》;

  第六类,“祭祀”四篇:包括《郊特牲》《祭法》《祭义》《祭统》;

  第七类,“吉事”七篇:包括《投壶》《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

  第八类,“乐记”一篇:即《乐记》。

  对于《礼记》中的篇名,我想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大学》《中庸》了。的确,《大学》《中庸》本为《礼记》中的两篇,宋代的朱熹,为两篇作注,并将它们单独提出来,作为“四书”中的两种。《大学》《中庸》我们已经单独讲过,这里就不多做介绍了。

  汉代经学最重要的特点是所谓今古文问题,西汉所立《五经》十四博士,都是今文经,《仪礼》就是其中之一。后来,刘歆又推崇《周礼》。只是《礼记》在汉代尚未取得“经”的地位,所以没有师承关系可述。

  到了唐代,由孔颖达领衔,国子司业朱子奢,国子助教李善信、贾公彦、柳士宣等撰作了《礼记正义》,此书以皇侃的义疏为主、熊安生的义疏为辅,集南学与北学之长,广采旧文,对于研究者来说,犹如依山铸铜,煮海为盐,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材料。  

  总体而言,《礼记》的文字较为简明,便于记诵,很受人们的欢迎。从唐代起,《礼记》取代了《仪礼》的地位,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之一,其社会影响越来越大。当然,《礼记》的文字看似浅近,但其所讨论的内容却是深藏于礼经之中的奥旨大义,如宗法制度、明堂制度、封国制度、巡狩制度、丧祭制度等等,礼经或语焉不详,或不能确解,凡此种种,《礼记》都有进一步的论述,这对于研究古代之“礼”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因此,《礼记》成为历代学者所必须熟读的书。

  更重要的是,《礼记》一书中有很多寓言、格言和警句。寓言如孔子过泰山侧,感叹“苛政猛于虎”,已是家喻户晓。可以作为座右铭或终身行动指南的格言、警句就更多了,如“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意思是,傲慢之心不可产生,欲望不可放纵无拘,志气不可自满,享乐不可无度。还有“临财毋苟得,临危毋苟免”等,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辉。许多人尽管没有通读过《礼记》,却能脱口说出许多《礼记》中的文句,这也说明《礼记》不仅广为流传,而且对民族性格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17日 01:35      来源:共产党员网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