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品读中华经典》系列音频 | 越绝书

微信扫一扫 ×

  记载古代吴、越两国历史的专著,除了《吴越春秋》以外,还有《越绝书》。但《越绝书》的作者,却是一个颇有争论的话题。目前来看,有四种观点:

  一是认为子贡所作。二是认为伍子胥所作。三是认为无名氏所作。四是认为东汉人袁康、吴平合作。上述四种观点,都不是凭空捏造或者臆想而来。但据后人研究,每一种观点又都有站不住脚的地方。目前,被大多数学者肯定的观点是:《越绝书》非一时一人所作,原作者可能是战国时人,即所谓的“吴越贤者”,但其姓名已经不得而知;而书中也可能收入了一些子贡和伍子胥的文字;到了东汉初年,此书又经会稽人袁康、吴平整理,撰写“外传”,重新厘定,流传至今。这也许是关于《越绝书》作者的一个比较客观、完整和清晰的结论了。

  《越绝书》今存十五卷,凡十九篇。其中,外传十三篇、内传四篇、内经两篇。在这十九篇中,首尾两篇犹如序跋,首篇《越绝外传本事》陈述书名、作者及“经”“传”“内”“外” 之别,阐明编纂宗旨;末篇《越绝篇叙外传记》概括前面诸篇,再次申述编纂主旨,并用隐语记录了编辑者的姓名。中间十七篇的内容,大多围绕一个人物、一个主题展开,记载吴、越两国人论治国用兵之道等,使后人能察其得失。

  《越绝书》的叙事体例,既不同于以记载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也不同于逐年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的编年体,而和南宋袁枢所创的纪事本末体相似。可以说,纪事本末体在《越绝书》中已初露端倪。所谓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纲的史书题材,即将重要事件分别列目,独立成篇,各篇所记史事按照时间顺序备述事件的始末。这种文体以事件为主线,突出具体事件的发展始末,简化错综复杂的历史史事,从历史的成败得失中找出规律性的认识,从而达到“鉴往知来”的目的。《越绝书》的作者在撰写此书时大概就有这个意思。

  除了类似纪事本末体的写法外,《越绝书》中还有评论性的文字,或对历史事件发表看法,或对人物进行评价。如《越绝外传计倪》最后一段以“哀哉”的感叹形式发表了议论,点明夫差败亡的原因,其中还有“宜求监于前史”“居安思危,日谨一日”这样的垂范之语。

  《越绝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史鉴”上,这应该也是作者写此书的主要目的。

  举例来说,吴越两国要争霸,首先得富国,国不富就做不到兵强,所以书中有很多地方指出君主应该如何富国,不误农时就是其中重要一项。此外,君主有道、重视人才、选贤举能也是国家走向强大的关键,书中论述吴亡越兴的原因时说:“问曰:‘吴亡而越兴,在天与,在人乎?’‘皆人也。夫差失道,越亦贤矣。’”吴王夫差败亡,并非天意,而是他放弃贤臣、处事无道的缘故,后人当以此为鉴。

  又如,中国古代一直强调重农抑商、重本轻末,而本书则提出了本末并举的治国思想,提出“农伤则草木不辟,末病则货不出”,这种富国富民的经济思想,在古代社会是很难得的。

  再如,要争霸,除了国富还要强兵,因此书中许多篇章都论述了强兵之道、战守之要以及战争与政治、经济、外交等的关系,以及天时、地利、人和等对战争胜负的影响,所以人们很早就注意研究这部书的军事价值与军事思想。

  最后,书中的经济思想也颇有启发,这主要体现在《越绝计倪内经》《越绝外传枕中》两篇中。有学者指出,这两篇所反映出的经济思想可以看作是范蠡的经济策划,它包含循环学说、贸易思想、价格理论三个方面。经济循环学说是一种用来指导人们经济活动的商情预测,尽管当时的社会和今天有本质的不同,但其预测的方法可以为今人提供一些经验和借鉴。另外,中国的经济发展,沿海地区往往占有优势,并领先于内陆地区,今天如此,古代亦然。春秋时代处在山东半岛的齐国,“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齐桓公霸业由此而立。同样,地处东南沿海的越国,也因为推行通货贸易的政策,得以迅速发展。不同的地理环境,在发展经济时应该采取不同策略和手段,这一点在先秦时期就有所体现了。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17日 02:03      来源:共产党员网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