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分裂割据的时代,政权更迭频繁,但思想界却并不显得暗淡,出现了许多思想家和哲学家,葛洪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的代表作《抱朴子内篇》和《抱朴子外篇》,无论在中国道家思想史还是中国儒家思想史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讲我们要介绍的是《抱朴子外篇》。
葛洪是晋朝人,他的远祖葛浦庐曾经辅佐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官至骠骑大将军。后来,葛浦庐把爵位让给了弟弟葛文,自己率全家迁居到江南的句容,定居下来。葛洪的祖父葛系,在三国时期的吴国担任吏部侍郎、御史中丞、大鸿胪等要职。葛洪的父亲葛悌,先在吴国任五官郎中、会稽太守等职;入晋后,又任肥乡令、邵陵太守等职。由此看来,葛洪出身于上层的士族家庭。
葛洪十三岁时,其父去世,家道中落,年幼的葛洪不得不亲自操持农活,于耕种之暇发奋苦读。他在《自叙》中回忆了这段艰难的生活:十三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因此我过早地失去了父亲的教诲。当时的我,饥寒交迫, 困苦不堪,自己还要亲自去耕地收割,晚上披星戴月踏着野草,辛勤地在田地里劳作。再加上连续遭到战乱之苦,先人留下的典籍荡然无存。在农耕的空闲时间里也无书可读。于是,我只好背着书箱步行到别人家中借阅,然而,在一处人家里,最终也很难借到所有书籍。后来,我自己就花费更多的时间去砍柴,然后卖掉,从而买来纸笔,供自己使用。白天就到田地里去劳作,晚上就点燃柴火照明,写字读书。就是因为这个缘故,我没办法早一些涉猎各种典籍。因为经常缺乏纸张,所以每次写字的时候,纸张的正反两面都写满了,很少有人能够阅读。
这是一幅多么令人感动的辛勤劳作和励志读书的画面啊。葛洪虽然出身于上层世家,却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涯。
十六岁时,葛洪开始学习《孝经》《论语》《诗经》《周易》等儒家经典,并旁涉诸史、百家之言。他还对道家的养生修仙之法情有独钟。
葛洪逐渐以儒学知名。晋惠帝时,他应吴兴太守顾秘之邀,以将兵都尉的身份参加了镇压石冰起义的行动,因功被授予伏波将军。但葛洪“不论功赏,径至洛阳,欲搜求异书以广其学”。可见,对于葛洪来说,做官并非他的人生志向,读书做学问才是其一生追求。
葛洪一生治学,可谓是晋代之冠伦奇才,其知识之渊博、著述之宏富、见解之精深,在晋代作家中是出类拔萃的。葛洪的著作有很多,但大部分已经散佚了,幸而最能体现其思想的《抱朴子内篇》和《抱朴子外篇》留存了下来。
说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抱朴子内篇》《抱朴子外篇》中的“抱朴子”,作何解释呢?原来,“抱朴子”是葛洪的号。“抱朴”一词见于《道德经》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意思是行为单纯,内心淳朴。正因为葛洪具备了道家所提倡的淳朴、自然的品格,所以被乡人称为“抱朴之士”。 于是他就以此为号,并把这一名号用在了自己的书名中。
对于《抱朴子内篇》和《抱朴子外篇》,葛洪自己也做过一个说明:《抱朴子内篇》主要讲养生成仙,《抱朴子外篇》主要讲治国安民。这两部书的内容集中反映了作者以道教养生为主,以儒学治世为辅,内外并举、儒道兼修、仕隐变通的人生追求。
今天我们来看《抱朴子外篇》,可以知道这部书主要阐述了葛洪的社会政治、为人处世等思想主张。虽然葛洪自认为它属儒家,但实际上其中的思想比较驳杂,以儒家为主,兼采了道家、法家,甚至还涉及少量的墨家思想。
《抱朴子外篇》主要阐述了葛洪的社会政治、人生处世等思想主张。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肯定社会进步的意义,反对厚古薄今的历史观。
葛洪在《尚博》中批判了“今世所为,多不及古;文章著述,又亦如之”的贵古贱今的观点。他认为,今人不亚于古人,今文也不亚于古文,并对“今山不及古山之高,今海不及古海之广,今日不及古日之热,今月不及古月之朗”这种荒谬可笑的说法,给予了抵制和批评。
在反对厚古薄今的同时,葛洪肯定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主张社会的变革。《省烦》中说:“夫三王不相沿乐,五帝不相袭礼,而其移风易俗,安上治民,一也。”意思是,夏、商、周三代帝王不沿用前代的乐制,上古的五位帝王也不因袭前代的礼制,然而他们改变了习俗风气,并使社会安宁、百姓安定,这是一样的。对礼仪制度,或改革或沿袭,或减少或增加,或删除或改善,何必一定要坐着船去登山,鞭打着马去渡河,身披着铠甲上朝堂,正值酷暑而穿着几层皮衣呢!因时制宜,适时而变,葛洪的这种社会发展观是正确的,在这一思想下,他提出要对过去的制度进行重新审查,合适者保留,不合适者加以裁汰或革新。
其次,提出了德刑并重的治国原则。
恩威并施,德刑并用,是中国古代君主治理国家的原则。葛洪继承了这一思想,提出了“刑为仁佐”(《用刑》)的治国原则。在《君道》中,他还指出君主对待百姓应该“莅之以慈和,齐之以礼刑”。在《用刑》中,葛洪则说:“莫不贵仁,而无能纯仁以致治也;莫不贱刑,而无能废刑以整民也。”意思是,没有人不重视仁慈,但也没有人能够完全使用仁慈而使国家安定;没有人不轻视刑罚,但也没有人能够不使用刑罚就把百姓治理好的。他还列举了大量的史实,说明即使在上古理想的社会里,刑罚也是必不可少的辅政手段。他说,尧舜的仁慈就像上天一样,然而却不能原谅四个罪人。周公与兄弟的关系友善,然而也不能赦免管叔和蔡叔。孔子诛杀少正卯,汉武帝诛杀自己的外甥,虽然伤心得流下眼泪,可又要维护法律,这是不得已而为之啊。此举是杀一人以挽救万人,损害了少数人的利益但成全了多数人的利益。葛洪的这种重视仁政又强调刑罚的主张,对今日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不无借鉴。但是,葛洪又主张重刑,甚至提出恢复肉刑,这种做法则太过极端了。
第三,强调用人的重要性。
中国自古就十分重视用人问题。葛洪提出君主要把选择人才作为第一要务。他用了《务正》《贵贤》《任能》《审举》《擢才》等多篇来阐述这一问题。提出,君主要请出山水田园中被埋没的人才,举荐被遗漏的隐士,让贤臣在适当的职位上尽情发挥他们的才华,让俸禄与他们的功劳相一致,这就是国君对待贤臣的方法;为了国家日夜勤奋努力,尽心竭力地处理好各种政务,举荐善人而贬斥恶人,遇到该做的事情就勇敢地去承担,这就是臣下报答君主知遇之恩的态度和方式。君主选拔人才而为国效力,贤臣恪尽职守、积极作为,这样国家才会走向繁荣和兴盛。
第四,重视学习和教育。
《抱朴子外篇》专有《勖学》和《崇教》两篇,它们堪称姊妹篇,前者从个人的角度强调了教育、学习的重要性,后者则侧重于从国家政治角度来阐述教育的不可或缺。
葛洪认为,学习能够使人提高品德,增加知识,最终成为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他还指出,良好的天赋不能代替后天的学习,即便是圣人,其品德修养也是通过学习获得的,正所谓“周公上圣,而日读百篇。仲尼天纵,而韦编三绝。”这种观点,能够促人上进,有利于个人素质的提高和社会风气的改善。
对于一些具体的学习方法,葛洪也进行了阐述。比如学习要趁早,因为“少则志一而难忘,长则神放而易失,故修学务早,及其精专,习与性成”。又如,学习必须抓紧时间,不可荒废光阴,更要持之以恒,日积月累,正所谓“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 作者还举古代的圣贤为例:“先哲居高,不敢忘危,爱子欲教之义方,雕琢切磋,弗纳于邪伪。”先哲爱护子女的方法就是对他们加强教育。另外,只有那些道德高尚、知识渊博、性格刚直的人,才有资格当老师。
第五,提倡平和的心态和简朴的生活。
在《酒诫》一篇中,葛洪一开始就指出了多欲的害处及戒欲的必要性:“目之所好,不可从也;耳之所乐,不可顺也;鼻之所喜,不可任也;口之所嗜,不可随也;心之所欲,不可恣也。”为什么呢?因为那些能够迷惑眼睛的,必定具有超众的美貌与鲜艳的花纹;能够迷惑耳朵的,必定是动听的靡靡之音;能够迷惑鼻子的,必定是芬芳的气味;能够迷惑嘴巴的,必定是美味佳肴;能够迷惑人心的,必定是权力功名。如果这几个方面都被迷惑了,那离遭殃也就不远了。接着,葛洪说道,聪明的人会严格地矫正自己的情绪和理智,不会放纵自己的情欲去追逐名利富贵,会用恬静的心来约束自己的思想,会用长远的打算来提高自己的品德。他们抑制自己的情欲,超过了防止堤坝的决口;他们控制自己的性情,小心得超过了用腐朽的缰绳去驾驭奔马。葛洪从大处着手,认为纵欲害人害己,清心寡欲则可以修身养性。
最后,葛洪还阐述了自己的文学观。
他提出要文德并重。魏晋以前,人们一般比较重视人的品行, 而把作文放在次要地位。葛洪针对这种“德行者,本也;文章者,末也”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文章的主要作用在于载道,因此“文章之与德行,犹十尺之与一丈”,二者同样重要。再者,葛洪主张文章内容第一、形式第二的创作标准,认为只要有好的内容,形式差一点也不要紧。当然,内容与形式俱佳的作品,才是真正的上乘之作。此外,他还重视文学的实际作用,提倡作文要有益于社会,即“立言者贵于助教”,对于那些空洞而无 用的文章,葛洪则嗤之以鼻。他的这些观点,意在矫正魏晋时期玄谈的虚无之弊,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而在文风上,葛洪主张文学作品要通俗易懂。他说,人们讲话时总希望讲得越明白越好,务必让对方听懂,写文章也是同样的道理。
应该说,葛洪的上述观点是较为合理且具有可操作性的,直到今天仍然具有借鉴意义,值得我们深思。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