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品读中华经典》系列音频 | 吴越春秋(详解版)

微信扫一扫 ×

  关于“春秋五霸”,历来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另一种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说到吴王阖闾、夫差以及越王勾践,我们就会想起“吴越争霸”“卧薪尝胆”“西施入吴”等历史故事。细究起来,吴越两国的历史之所以能流传不衰,至今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主要是故事本身十分精彩、颇具魅力,而精彩的故事,必然要有详细的史料作为支撑,这就要归功于《吴越春秋》和《越绝书》两部古籍了。

  本讲先来为大家介绍《吴越春秋》。

  《吴越春秋》是一部综合反映先秦时期吴国和越国历史的史书,记录了吴、越两国的建立和发展历程,重点记载了两国此消彼长、惊心动魄的争霸过程。

  一般认为,《吴越春秋》的作者是东汉学者赵晔。有关他的生平记录非常少,只有《后汉书·儒林列传》中作了简短的介绍。其中说:赵晔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山阴县衙的小官,因为不愿执行迎接督邮的命令,大约要做些卑躬屈膝之事吧,因而弃官。这事迹大概会让我们联想到陶渊明,可见赵晔也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注重自己的尊严,有着不屈的骨气和人格。只不过他的这个行为比陶渊明早了近三百年。弃官之后的赵晔来到犍为郡资中县跟随杜抚学习《韩诗》,这一学就长达20年,与家里音信不通,家人以为赵晔已经在异乡去世了,甚至还给他置办了丧事。没想到,杜抚逝世后,赵晔回到了家乡,州里征召他作从事,管理州府的文件,但他没有应召。后来,又被举为“有道”,即“有道术”,是深谙道义、有谋略的意思。最终病逝于家。从传记来看,赵晔是个其志高尚、专心向学之人,文中提到他有两部著作,其中之一就是《吴越春秋》。

  今天我们看到的《吴越春秋》是十卷,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叙述吴国史事,包括卷一《吴太伯传》、卷二《吴王寿梦传》、卷三《王僚使公子光传》、卷四《阖闾内传》、卷五《夫差内传》;后半部分叙述越国史事,包括卷六《越王无余外传》、卷七《勾践入臣外传》、卷八《勾践归国外传》、卷九《勾践阴谋外传》、卷十《勾践伐吴外传》。总体而言,关于吴国,记载了从太伯立国到夫差亡国的过程,其中记述的重点是从阖闾刺王僚而即位到夫差败亡后的历史。对于越国,记载了从大禹治水到勾践称霸后传八世失国的过程,其中记述的重点是勾践胜吴称霸之事。 

  这部书大量取材于《左传》《国语》《史记》等典籍,但并不局限于此,而是加入了不少轶闻传说,其中恐怕还有作者的想象之词;同时,此书注重故事的完整性,注意故事的来龙去脉。所以,从记载史事这一点来说,它是一部史书;但从记载的内容和格调来说,它又不同于史家严谨的记述。于是,有学者认为这部书是介乎史家和小说家之间的作品,可谓是后代历史演义的滥觞。正由于这一原因,这部书读起来较为轻松,情节又生动有趣,吴越两国的历史故事,也就广泛流传开来了。

  这部书对于后世的影响也很大,不但史籍方志如《吴郡志》之类多取资该书;文学类作品更是从中获得灵感和素材,如唐代俗讲中的《伍子胥变文》,宋元话本中的《吴越春秋连像评话》,明清以后的许多剧目,都是以此书为依据改编的。

  在编纂体例上,本书也很有特色,应该说是赵晔吸取了司马迁《史记》中“本纪”“世家”“列传”各类之长,并融会贯通而成的。全书大体采用《史记》世家的形式,标以传目,但在撰述中则有所变化、不拘一格。书中的每“传”基本上是编年记事,大致按历史顺序叙述史实,脉络清晰,吴越盛衰之迹如在目前。在每传中,作者又常使用专记人物事迹的专传方式,使得传中有传,史实容量大大提升。在《王僚使公子光传》王僚五年“楚之亡臣伍子胥来奔吴”之下,记述了从伍子胥之父得罪到伍子胥逃亡,直至荐专诸准备刺杀王僚的详细过程,这实际上就是伍子胥辅佐阖闾成就霸业前的专传。《阖闾内传》记载要离刺庆忌之事,详述要离折辱壮士的经过、见吴王献杀妻断手之策、刺庆忌的过程以及成功后自断手足伏剑而死的结局。这是一篇出色的人物传记,展现的历史事件首尾完整,便于我们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详记对话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书中记言之处俯拾皆是,长篇大论如阖闾与伍子胥关于强国之术的讨论、子贡游列国的说辞、勾践入吴前君臣励志与安排国事的对话、勾践与八大夫谋胜吴之策,等等。对话精彩且说理透彻,可以给人以启示和借鉴。

  这里举一个大夫文种与越王勾践的对话,出自《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越王在国内修养自己的德行,对外施行自己的教化。君主不把自己的工作说成是推行教化,大臣不把自己的工作说成是出谋划策,百姓不把自己的工作说成是被役使,官吏不把自己的工作说成是侍奉君主。在国中,一切平静安稳,看似没有政令存在一样。越王在国内充实府库,开垦国内的田地,使得百姓富足,国家强盛,民众安乐,秩序正常。越王于是将八位大臣和他们的朋友当作老师,时常向他们请教从政的方式。大夫文种说:“治国的原则不过是爱民而已。”越王问:“应该怎样爱护民众呢?”文种说:“使他们得利而不要损害他们,使他们成功而不要让他们失败,使他们生存而不要杀害他们,给予他们而不要掠夺他们。”越王说:“我愿闻其详。”文种说:“不夺取百姓喜欢的东西,就能使他们得利;不让百姓错过农时,就能使他们成功;减少刑法免去惩罚,就能使他们生存;减轻他们的赋税,就是给予他们了;不要多造亭台,不要游猎,就会使他们感到快乐;安静处事而无苛政,就能使他们感到高兴。民众丧失自己喜欢的东西,那就是损害他们;农民错过了农时,就是让他们失败;有了轻罪却不得赦免,那就是要杀死他们;赋税沉重,就是掠夺他们;多营造亭台,多去游猎,以致百姓疲劳不堪,就会使他们痛苦;因为劳役增多而加重民力,百姓就会愤怒。我听说,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对待民众就像父母对待孩子一样,就像哥哥爱护弟弟一样。听说他们饥寒交迫,看见他们辛勤劳苦,就会感到悲伤。”越王于是放宽了刑法,减轻了处罚力度。这使得百姓十分富足,都有了上阵杀敌的勇气。

  越王展现出谦恭的姿态,文种对越王有问必答,毫无隐晦。越国因此而不断恢复和发展,为战胜吴国而打下基础。

  《吴越春秋》还十分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书中的几位主要人物如伍子胥、范蠡、勾践等人都写得很成功,个性非常突出,尤以伍子胥的形象最为丰满。他奔亡吴国之后,前期小心谨慎,后期成了托孤老臣之后,则直言强谏,出语激切,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发展。书中特别注重对于人物外貌的描写,以此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伍子胥“身长一丈,腰十围,眉间一尺”,是位伟岸的男子汉大丈夫。类似的外貌描写在此之前尚不多见,它对后代小说的人物形象刻画有很大影响。在《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中我们可以看到勾践的人物形象:老成持重、能屈能伸,但同时他那能与臣同患难,不可同享乐的性格,也被刻画得十分鲜明。而范蠡则是充满谋略,且具有功成身退的认识,他能清楚地明白帝臣之间的关系,所以,在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智者的范蠡,一个王者的勾践。

  总体而言,赵晔在《吴越春秋》中综合了多种记述方式,使本书既有清楚的时间线索,又有完整的事件交待;既有丰满的人物形像,又有睿智的谋略对话。做到了史实丰赡而编排得体,不但具有可读性,而且增强以古鉴今的意义。

  那么,《吴越春秋》这部书在今天有什么价值呢?

  《吴越春秋》的价值,首先表现在史学方面。它是专门叙述吴、越地区历史的著作,如果我们要集中了解与吴、越相关的历史事实,这部书应该是首选。此外,书中记述吴、越的历史比《史记》等书要详尽得多,就这为人们提供了相对丰富的历史资料。再有,书中记述的一些史实与它书互有异同,可以起到参证的作用。

  其次,就是对历史的反思。历史总能留给后人留下深刻的思考,赵晔站在历史关怀的高度对春秋末年吴越争霸这一段历史进行了思考,并反映在《吴越春秋》中。这本书有着丰富的历史智慧,便于人们从中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可以说是一本珍贵的历史教科书。针对大国争霸的客观形势,书中关注的重点是富国强兵之道和克敌制胜之法。要富国制敌就要学会治国,赵晔认为百姓是社稷的根本,要巩固江山就要实行“仁政”,要亲贤臣远小人。书中记载伍子胥的话说:“臣闻治国之道,安君理民,是其上者。”勾践问政时,文种回答:“爱民而已。”这都是古代“民本”思想的体现。书中还记载:“夫君人尊其仁义者,治之门也。士民者,君之根也。开门固根,莫如正身。正身之道,谨左右。左右者,君之所以盛衰者也。愿王明选左右,得贤而已。”行仁义,爱士民,修己正身,选贤举能,这些观点至今仍有借鉴意义。有学者说此书“可以劝戒万世”,应该是中肯之论。

  最后,作者对恩怨分明、最后为国捐躯的伍子胥,急人之难、重义轻命、不贪财物的渔父,乐于助人、舍身全节的击绵女,为尊严而死的吴王小女媵玉,身怀绝技的越处女,有百步穿杨之技的陈音等人都是怀有崇敬之情的,这些人或品质高尚,或有一技之长,都可以成为后人的榜样,也体现了赵晔重道义的人生追求。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吴越春秋》中有着很多谶纬思想,就是结合干支、天象等因素,类似于卜筮预言的迷信思想在书中多有体现,因此韩兆琦先生认为此书的“缺点是存在浓厚的阴阳五行观念,对伍子胥、文种等人的描写浸染了迷信色彩”。这一说法是恰当的。究其原因,汉代以来,特别是东汉建立之后,在社会的政治、思想等领域广泛存在着谶纬学说。赵晔无疑受到了这种学说的影响,这是我们读《吴越春秋》时应该加以留意的。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17日 02:08      来源:共产党员网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