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品读中华经典》系列音频 | 春秋公羊传

微信扫一扫 ×

  本讲要为大家介绍的是《春秋公羊传》,简称《公羊传》。

  在《春秋》三传中,我们最熟悉的应该是《左传》,除了《左传》,对《春秋》经进行注解的还有两家,形成的著作一个是《公羊传》,另一个是《穀梁传》。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公羊传》的作者是齐人公羊子,颜师古注释说,公羊子名高,可能生活在战国时代。但今本《公羊传》的成书,却出于汉景帝时的公羊寿和胡毋子之手。

  应该说,在《春秋》三传中,最先受到汉代朝廷重视的就是《公羊传》。从汉武帝到宣帝,它大约独占官学的地位有半个世纪左右。汉武帝时,儒学初兴,《公羊传》独盛是有原因的。因为汉武帝初年,朝廷中最有权势的大臣要数武帝母亲的同母异父弟田蚡,他是战国时齐国宗室的后裔,又是竭力提倡儒学的人,所以多少要偏袒齐地的学派。《公羊传》的作者公羊高是齐人,最后把它写成的人公羊寿和胡毋子也都是齐人。当汉武帝开始举贤良方正之际,正是田蚡最显贵之时,因此,得到赏识的是董仲舒和公孙弘二人。这是因为董仲舒是公羊学派的传人,他的学说颇得汉武帝欣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就是他首先提出来的。

  公孙弘本人也是齐人,在学术上的成就虽然不如董仲舒,但他的官运却不错,做到了丞相。公孙弘和董仲舒一样,也是学《公羊传》的。所以朝廷中最初建立《五经》博士,传授儒家经典,《春秋》就只有《公羊传》一家。朝廷中既然设了《五经》博士,被选定的学派就成了官学。士人不通《五经》,就不能得到官职,而出任官吏时,要经过策问,对这些策问的回答,又必须根据官学的学说。于是,当时大多数士人学《春秋》必然去学《公羊传》,而《左传》因为学了之后对做官没有帮助,所以除了少数有识之士,很少有人去读。甚至《左传》自汉初入藏皇家图书馆后,在社会上流传的复本很少。 

  东汉后期,《公羊传》的势力已经衰微。魏晋南北朝时人研究《春秋》,多学《左传》。只有北魏高允据说很喜欢《公羊传》,但也没有这方面的著作传世。 

  直到清代中叶,孔广森、刘逢禄等人,才重新关注此书。康有为在否定“古文经”时,提倡“今文经”,并对《公羊传》大加表彰。

  在今天看来,《公羊传》一书仍有一定的历史地位。

  首先,它对《春秋》所记的史事,基本上是逐条解释。由于《春秋》文字过于简略,人们很难了解事情的梗概,在汉初《左传》尚未广泛流传以前,人们阅读《公羊传》,毕竟可以了解不少史事。如《公羊传·隐公元年》记载了隐公和桓公的关系,并且指出了当时的继承制度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制度。这种制度在我国曾流行了几千年。通过这段记载,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宗法制度的情况。

  同一年的“郑伯克段于鄢”,其中“段”指什么人?“郑伯”为什么要对他用兵?仅读《春秋》条文,是无从知道的,而读了《公羊传》至少可以知道共叔段乃郑庄公之弟,由于母亲偏爱才引起了兄弟争位之事。《宣公六年》的“晋赵盾弑其君夷皋”,《公羊传》说明了真正杀死晋灵公的人是赵穿,以及史官将罪名加在赵盾头上的理由,我们由此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宣公十五年》“初税亩”条,《公羊传》解释了是“始履亩而税”,即破坏了井田制的收税办法。这种税制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经济制度的重要变化,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史料。

  《公羊传》对《春秋》的解释,自称为“传经”,即阐明孔子的意思。其实根本目的却是宣传作者的政治主张,正如学者所言,“这一些正好迎合了汉武帝政治目的的需要”。当然,迎合汉武帝的政治目的,需要作具体的分析,不能一概否定。例如《公羊传》一开始就强调“大一统”思想,这种思想适应了刚刚建立的中央集权帝国的需要,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文公十二年》对秦穆公作了表彰,并引《尚书·秦誓》中的话,肯定他能积极改过。这都是有积极意义的。《公羊传》还好言“灾异”,这当然是迷信,但这种思想也有其两面性。一方面它强调了“天意”和君权神授,是为帝王的统治辩护;另一方面,它也利用“灾异”来谏劝君主,目的是约束帝王的行为,不让帝王肆意妄为,这在皇权至上的古代社会,是十分必要的。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17日 01:08      来源:共产党员网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