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品读中华经典》系列音频 | 阅微草堂笔记

微信扫一扫 ×

  在今天的北京市珠市口西大街241号,就是虎坊桥路口以东,保留着一座名人故居,它的主人是家喻户晓的清代名臣纪晓岚。

  纪晓岚,名昀,字晓岚,直隶河间府献县,即今河北沧州人,清雍正二年也就是1724年生于一个官僚家庭。纪晓岚11岁时随父入京,24岁中举人,31岁成进士,进入翰林院。后出任山西乡试正考官、庚辰会试同考官。45岁时,纪晓岚升任翰林院侍读学士,后因泄露盐务机密,被贬到新疆乌鲁木齐,在那里待了三年。回来后,49岁的纪晓岚以侍读学士身份担任《四库全书》馆总纂官,这一做就是13年。嘉庆十年,即1805年,晋升为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衔,同年病故,享年82岁。

  纪晓岚历经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以诙谐和博学多智著称,乾隆皇帝曾称他为“活着的东方朔”“朕的司马光”;嘉庆皇帝更是在御赐碑文中赞誉说“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故谥号“文达”。 

  然而,拥有官员和文人双重身份的纪晓岚,留给后世的著作却不多。除了参与政府修书而完成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外,最为著名的一部就是《阅微草堂笔记》了。 

  《阅微草堂笔记》名曰“笔记”,却不是学术著作,而是一部文言笔记志怪小说,是纪晓岚晚年的作品。 

  乾隆五十四年,64岁的纪晓岚到承德去编排皇家藏书。因事务不多,便在公务之暇,追述以往见闻,写成了笔记小说6卷,题名《滦阳消夏录》。以后数年间,他又相继写成《如是我闻》《槐西杂志》《姑妄听之》各4卷和《滦阳续录》6卷。以上5种笔记,共24卷,总计1200多则故事。每写成一种,便刊刻流传。后来,纪晓岚的门生盛时彦在征得老师的同意后,将这5种笔记刊印在一起,并以纪晓岚在北京住宅的书斋——阅微草堂命名,称为《阅微草堂笔记》。在合刊时,盛时彦所做的工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按照纪晓岚写作的顺序,将五本合为一本;二是仔细校对,将错讹的文字一一订正;三是为全书作了序。可以说,盛时彦所作的工作是相当严谨细致的。在刊刻前,纪晓岚本人还对全书作了审读,又在每种笔记之前加了简短的小序。 

  《阅微草堂笔记》的素材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家族、亲友和童年见闻,二是在京师为官接触的学子、文人、官场和世态,三是所到新疆等地的风土人情。其中有真实的社会人物,更多的则是虚构的鬼狐神怪形象,有的是作者亲见亲闻,有的则是转记他人提供的见闻。叙事体裁则有故事,有寓言,还有论说及类似诗话一类的杂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集中反映了纪晓岚的为官处事思想,其中一些仍值得借鉴。 

  首先,纪晓岚作为一位尊奉儒家思想而又较有识见的官员,对百姓生活是极为关注的,其注重民生的思想在书中有所体现。像书中记载:“明季,河北五省皆大饥,至屠人鬻肉。”写荒年百姓生活困苦的情形,这已是我们在其他小说中绝少能看到的。而对于社会上无视于此的人,纪晓岚更是借狐鬼之口进行了批判。他对民生疾苦的关注,还突出表现在对虐待奴婢的揭露和抨击上。《笔记》中揭示的奴婢受酷虐的种种惨苦之状,也是同类书中极少能见到的。如它记载了一位小奴婢被主人逼迫而死的情形,还记录一龙钟老叟被强者欺负之事。 

  其次,书中对百姓的勤劳善良、尊老爱幼、重义轻利、急难相助、不畏艰险、舍己为人等优秀品质及在生产、生活中表现出的聪明才智,也多有描述,并进行了褒扬。如书中写众盗劫一富室,富室全家都不敢出声。一个十五六岁的灶婢,伏地蛇行潜至后院,点燃积柴,惊起村人,最终靠集体的力量将群盗擒拿。此故事凸显了少女的机智与胆识。又如仆人王发驱逐了两个找替身的鬼,使一为鬼所诱而自缢的新妇得救。二鬼夜间来报复,王发斥责说:“尔杀人,我救人,即告于神,我亦理直。敢杀即杀,何必虚相恐怖!”鬼神之事,其实纪晓岚也是不相信的,他写这个故事,意在褒扬百姓的勇敢无畏、正直无私的品格。 

  最后,书中除了狐鬼故事之外,还有大量的史实考证和实际见闻。比如,纪晓岚考证昌吉筑城出土的一只绣花弓鞋,当为汉族妇女之物。这说明新疆地区早就有汉族人居住,各族人民早就睦居共处。又如纪晓岚曾被贬到乌鲁木齐,他写今新疆吐鲁番一带刮大风,掀天揭地,“人马辎重皆轻若片叶”;还写哈密瓜的种植、储运之法,等等。这些记载,为今人研究中国的风物民俗提供了宝贵资料。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17日 02:01      来源:共产党员网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