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是一部仿《论语》而成的哲学名著,书名叫《法言》。
《法言》的作者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是西汉末年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文学家和语言学家。
他一生著述等身。在哲学方面的著作有《太玄》和《法言》,语言学著作有《方言》,文学作品有《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等。
《法言》也称《扬子法言》共十三篇,计有《学行》《吾子》《修身》《问道》《问神》《问明》《寡见》《五百》《先知》《重黎》《渊骞》《君子》《孝至》,最后还有一篇自序,相当于全书的目录。此书内容十分丰富,从哲学、政治、经济、伦理,到文学、艺术、科学、军事,乃至于历史上的人物、事件、学派、文献等,几乎都有所论述。
《法言》的写作目的是挽救和维护陷于危机的封建统治,但是,其中有些思想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
首先,《法言》十分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这突出反映在扬雄关于“君子”和“小人”的论述上。扬雄认为:在义、利关系上,君子重道义,小人贪财利。《法言·学行》说:“大人之学也,为道; 小人之学也,为利。”又说:“先生相与言,则以仁与义;市井相与言,则以财与利。”扬雄所谓大人、先生皆为君子的别称,市井则与小人同义。君子学习和交谈都离不开道义,而小人只关心财利。在德与力的关系上,君子绝德,小人绝力,君子以德强健,小人靠力气凶暴。在人、己关系上,君子重人不重己,小人重己不重人。《法言·君子》说:“君子忠人,况己乎?小人欺己,况人乎?”又说:“君子好人之好,而忘己之好;小人好己之好,而忘人之好。”君子处处关心、尊重他人,却忽略自己;小人只看重自己,而不惜处处损人利己。可以看出,扬雄讲的小人就是那些不依礼义、违背道德之人。这种人不仅会危害他人利益,更可能损害国家利益,因此,扬雄毫不客气地说:小人只能是有人之名而无人之实的禽兽。
其次,《法言》十分注重修身。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提倡修身,认为这是个人自我完善和提高的根本所在,进而阐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套理论。扬雄继承了儒家修身的理论,并有所发挥。《法言》十三篇,其中专述士人或“君子”修身的内容的就有五篇之多,其中对士人修身的目的、最终的境界等都做了大量的阐述, 如:“学者所以修性也,视、听、言、貌、思,性所有也,学则正,否则邪。”此外,扬雄认为修身还应体现在为人要“少欲”,懂得清心寡欲,淡泊世俗名利,独善其身,唯有如此才能不屈道侮志。他十分赞赏无欲洁身的人,在《法言》中他多次提及并赞颂颜渊知足不辱、淡泊名利的精神。
第三,《法言》体现了“仁政”和“改良”思想。面对统治者的奢侈腐化,西汉末年各种赋税越来越繁重的局面,扬雄发出了呼吁,要求减轻百姓的负担,反对统治者的过分奢侈,提倡比较俭朴廉洁的政风。他还抨击了“禽兽食人之食,土木衣人之帛,谷人不足于昼,丝人不足于夜”的“恶政”。在他心目中,理想政治应该是:“老人老,孤人孤,病者养,死者葬,男人亩,妇人桑。”这是儒家理想太平社会的写照。此外,对于如何改变现实社会,扬雄的办法是改良。他认为圣人之道并不是“胶柱而调瑟”,而是根据情况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所以他提出了“可则因,否则革”,“新则袭之,敝则损益之”的进步思想。他特别反对在乱世仍因袭前法的思想,认为这样就是“安坐而视天下民之死”了。
最后,还需指出的是,在扬雄生活的时代,充斥着神秘的天人感应说和谶纬迷信思潮,以及所谓神仙、长命不死等种种怪诞之论。扬雄对此一一作了讽刺和批判。比如他讲圣人“以人占天”,实质意思就是说事在人为,不在天意。又如他认为纬书不但不实,而且滥用巫术大肆鼓吹。应该说,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扬雄能够有如此进步的认识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