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品读中华经典》系列音频 | 新书

微信扫一扫 ×

  贾谊是西汉初期著名的思想家、政论家和文学家,其生命虽然短暂,但一生勤于笔耕,留下了大量的文章。就体裁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专题论文、辞赋、奏疏等,其中专题论文及奏疏被后人结集成书,就是今天我们要向大家介绍的《新书》。书中所体现的思想和主张颇受后人重视,在今天不无借鉴意义。

  贾谊是今天的河南洛阳人,他做官期间,为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提出了许多方案,具有远见卓识。 

  在任梁怀王太傅期间,贾谊针对当时的形势,“数上疏陈政事,多所欲匡建”。今传《陈政事疏》或称《治安策》的大部分,就是这个时期写成的。毛泽东称其为“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 

  然而,不幸的事情发生了。梁怀王不幸坠马而死。《史记》《汉书》中说贾谊哀伤自己做太傅不称职,经常哭泣,一年后亦死,时年三十三岁。汉初政坛和文坛上的一颗新星,就这样陨落了。 

  贾谊的一生虽然短暂,却给我们留下不少作品,今天我们看到的《新书》,是后人据他的政论、疏文等整理而成的。

  《新书》共十卷、五十八篇,《问孝》《礼容语上》两篇亡佚,今存五十六篇。

  具体来说,《新书》中丰富的思想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社会政治方面。 

  一是“削藩”以巩固封建政权。

  鉴于汉朝初年诸侯王反叛迭起,严重威胁到中央政权的现实,贾谊在《数宁》中强调现在国家的形势就如“抱火措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并进一步疾呼如果任由这种形势发展下去,国家必会危急。针对这种形势,他提出“割地定制”和“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主张。应该说,贾谊的削藩思想是符合当时社会需要的,体现了由郡国并行制到单一郡县制过渡的色彩。贾谊的这一主张由于当时权贵的百般阻挠而无法实施,但在他死后,晁错的“削藩策”、主父偃的“推恩令”都是对这一主张的继承和发展,对解决诸侯王国问题起到了极大作用。

  二是安定边境。

  汉初,匈奴多次侵扰边地,而汉朝多采取“和亲”和“献帛”的绥靖政策。对于这种做法,贾谊极为反对,他在《匈奴》《势卑》《铸钱》《铜布》等篇中,提出了一些解决匈奴问题的主张和建议。在贾谊看来,只有妥善解决了匈奴问题,才能使汉朝彻底摆脱“数十万之众,积于北方,天下安得食而馈之”的困境。 

  三是民本思想。 

  贾谊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百姓是物质生产的主体,离开了人民的劳动生产,上自君主、官吏下至工商业者都会失去生活来源。二是人多力量大,这种力量,对巩固政权、保卫国家的安全有着积极作用。三是百姓是立国的基础。因此,贾谊提出“为人君者敬士爱民,以终其身,此道之要也”,强调为君之道重在敬士爱民。 

  其次是经济方面。

  一是以农为本。 

  贾谊具有强烈的农本思想。他认为,要做到蓄积足,财有余,首先必须发展农业生产。“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因此,必须“驱民归之农”,从而达到“为富安天下”的目的。

  此外,贾谊还提出国家要以法令保障人们对土地和财物的所有权。对不利于农业的活动要予以限制,其中包括禁止声色娱乐、自由迁移等。

  二是制定货币政策,稳定国家经济秩序。 

  贾谊主张应由朝廷来控制市场,抑制富商大贾,平衡物价,调剂有无。为了制止“钱文大乱”,稳定市场,调剂供求,贾谊提出了“法钱”的概念,即合乎政府规定标准包括形式、币材、重量等的铸币,这是符合当时经济发展要求的思想。贾谊在货币问题上的各种建议,虽然当时未被汉文帝采纳,但为后来汉武帝统一铸钱作了准备,对我国货币思想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第三是思想教化方面。

  贾谊一生先后任长沙王和梁怀王的太傅,这样的经历必然使他在思想教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体现在《胎教》《傅职》《辅佐》等篇中。贾谊非常重视教育对人的作用,他还强调及早教育的重要性。《胎教》篇记叙了古代胎教之礼,并举古代许多君主用贤与否导致国家兴亡的例子,说明辅佐君主的贤臣的重要性。《劝学》篇强调后天努力学习的重要性。

  从贾谊的教育思想中可以看出,他已认识到环境对人的影响、教育对人的改造作用,以及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各篇所述,虽然主要针对皇帝和诸侯王之子,但他的基本教育思想,也适用于一般人。

  此外,《新书》中还有许多治国为政的理念,它们都是从借鉴历史特别是秦朝灭亡的教训中得出的,其目的是“前车覆而后车戒”。因此,《新书》中有着强烈的史鉴思想。《过秦下》中,贾谊在文章的最后引用谚语“前事之不忘,后之师也”,目的就是为了提醒后人要以史为鉴,要从历史中总结成败得失,避免重蹈覆辙。应该说,这一思想对于今天仍具有很大价值。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17日 01:29      来源:共产党员网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