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品读中华经典》系列音频 | 新书(详解版)

微信扫一扫 ×

  贾谊是西汉初期著名的思想家、政论家和文学家,其生命虽然短暂,但一生勤于笔耕,留下了大量的文章。就体裁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专题论文、辞赋、奏疏等,其中专题论文及奏疏被后人结集成书,就是今天我们要向大家介绍的《新书》。书中所体     现的思想和主张颇受后人重视,在今天不无借鉴意义。

  唐代诗人李商隐有一首著名的绝句:“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这首诗中的“贾生”,就是贾谊。

  贾谊是今天的河南洛阳人,他做官期间,为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提出了许多方案,具有远见卓识。在思想方面,他继承了先秦诸子,并加以发展,完成了向汉代中期董仲舒“新儒学”的过渡。在文学方面,他的散文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影响;他的赋,开汉代散文赋的先河。李商隐诗中所说的“贾生才调”,即兼有政治与文学两方面的含义。 

  在任梁怀王太傅期间,贾谊针对当时“匈奴强,侵边;天下初定,制度疏阔;诸侯王僭儗,地过古制”的形势,“数上疏陈政事,多所欲匡建”。今传《陈政事疏》或称《治安策》的大部分,就是这个时期写成的。毛泽东称其为“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也说:“贾谊写出‘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时不到30岁。” 

  然而,不幸的事情发生了。梁怀王不幸坠马而死。《史记》《汉书》中说贾谊哀伤自己做太傅不称职,经常哭泣,一年后亦死,时年三十三岁。汉初政坛和文坛上的一颗新星,就这样陨落了。 

  贾谊的一生虽然短暂,却给我们留下不少作品,今天我们看到的《新书》,是后人据他的政论、疏文等整理而成的。刘歆说:“在汉朝之儒,唯贾生而已。”刘向说:“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甚美,通达国体。” 鲁迅说贾谊的作品“与晁错之《贤良对策》《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这些都是对贾谊的客观评价。

  《新书》共十卷、五十八篇,《问孝》《礼容语上》两篇亡佚,今存五十六篇。卷一至卷四,即《过秦上》至《铸钱》,为“事势”类的政论文,是向文帝陈政事。这部分也是贾谊文章中的精华,其政治才能和文学水平,多是通过这些政论文体现出来的。卷五至卷八,即《傅职》至《道德说》,为“连语”类。卷九,即《大政上》至《修政语下》四篇不标目。卷十,即《礼容语上》至《立后义》为“杂事”类。一般认为,“连语”“杂事”两类或为贾谊任太傅时所用的教材和笔记,或释经传古义,或草创仪法,与陈政事的政论文有很大不同。 

  关于“事势”类的政论文,又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关于历史问题的,有《过秦》三篇;第二类是关于诸侯问题的,有《宗首》《藩伤》《藩强》《大都》《等齐》《益壤》《权重》《五美》《制不定》《一通》《属远》《亲属危乱》《淮难》等十三篇;第三类是关于匈奴问题的,有《解县》《威不信》《匈奴》《势卑》等四篇;第四类是关于经济问题的,有《无蓄》《铜布》《忧民》《铸钱》等四篇。这些政论文,涉及西汉前期各种重大问题,体现了贾谊对于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对潜在危机的清醒认识,显示了其敏锐的洞察力。贾谊的见解,不仅对于汉初的历史,而且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

  具体来说,《新书》中丰富的思想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社会政治方面。 

  一是“削藩”以巩固封建政权。

  鉴于汉朝初年诸侯王反叛迭起,严重威胁到中央政权的现实,贾谊在《数宁》中作了深刻的描述:“臣窃惟事势,可为痛惜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大息者六。若其它倍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强调现在国家的形势就如“抱火措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并进一步疾呼如果任由这种形势发展下去,国家必会危急。针对这种形势,他在《五美》和《藩强》中分别提出“割地定制”和“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主张。应该说,贾谊的削藩思想是符合当时社会需要的,体现了由郡国并行制到单一郡县制过渡的色彩。贾谊的这一主张由于当时权贵的百般阻挠而无法实施,但在他死后,晁错的“削藩策”、主父偃的“推恩令”都是对这一主张的继承和发展,对解决诸侯王国问题起到了极大作用。

  二是安定边境。

  除了中央政府与地方诸侯王之间的矛盾外,汉初社会还有另一个突出的矛盾,即汉朝与匈奴之间的矛盾。汉初,匈奴多次侵扰边地,而汉朝多采取“和亲”和“献帛”的绥靖政策。对于这种做法,贾谊极为反对,他在《匈奴》《势卑》《铸钱》《铜布》等篇中,提出了一些解决匈奴问题的主张和建议。“三表五饵”集中体现了他的“抚边”策略。“三表”是向匈奴宣传汉朝的信、爱等伦理道德观念,在匈奴中树立汉天子的权威。“五饵”是运用盛服、丰食、声色、美室和礼遇等五种优裕的生活条件引诱匈奴归附,这是一种循序渐进的攻心策略。在贾谊看来,只有妥善解决了匈奴问题,才能使汉朝彻底摆脱“数十万之众,积于北方,天下安得食而馈之”的困境。 

  应该说,贾谊在处理民族问题上以“抚”为主,同时配合以军事行动的策略,体现了政策上的灵活性,是贾谊在民族政策上的探索,对汉朝安定边境有着积极意义。 

  三是民本思想。 

  《大政》上下两篇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贾谊的民本思想。其中说:“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故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此之谓民无不为本也。”这是贾谊民本思想的一个重要命题。具体而言,贾谊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百姓是物质生产的主体,离开了人民的劳动生产,上自君主、官吏下至工商业者都会失去生活来源。二是人多力量大,这种力量,对巩固政权、保卫国家的安全有着积极作用。三是百姓是立国的基础。因此,贾谊提出“为人君者敬士爱民,以终其身,此道之要也”,强调为君之道重在敬士爱民。 

  其次是经济方面。

  一是以农为本。 

  贾谊具有强烈的农本思想。他认为,要做到蓄积足,财有余,首先必须发展农业生产。“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因此,必须“驱民归之农”,从而达到“为富安天下”的目的。

  此外,贾谊还提出国家要以法令保障人们对土地和财物的所有权。对不利于农业的活动要予以限制,其中包括禁止声色娱乐、自由迁移等。

  二是制定货币政策,稳定国家经济秩序。 

  贾谊主张应由朝廷来控制市场,抑制富商大贾,平衡物价,调剂有无。为了制止“钱文大乱”,稳定市场,调剂供求,贾谊提出了“法钱”的概念,即合乎政府规定标准包括形式、币材、重量等的铸币,这是符合当时经济发展要求的思想。贾谊在货币问题上的各种建议,虽然当时未被汉文帝采纳,但为后来汉武帝统一铸钱作了准备,对我国货币思想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第三是思想教化方面。

  贾谊一生先后任长沙王和梁怀王的太傅,这样的经历必然使他在思想教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体现在《胎教》《傅职》《辅佐》等篇中。贾谊非常重视教育对人的作用,“习与正人居之,不能毋正,犹生长于齐不能不齐言也;习与不正人居之,不能毋不正,犹生长于楚之地不能不楚言也”。他还强调及早教育的重要性,主张实行“胎教”。《胎教》篇记叙了古代胎教之礼,并举古代许多君主用贤与否导致国家兴亡的例子,说明辅佐君主的贤臣的重要性。《傅职》篇里,他陈述了有关“傅”的各项要求和方法。《辅佐》篇陈述了辅佐人员的职责。《劝学》篇强调后天努力学习的重要性。

  从贾谊的教育思想中可以看出,他已认识到环境对人的影响、教育对人的改造作用,以及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各篇所述,虽然主要针对皇帝和诸侯王之子,但他的基本教育思想,也适用于一般人。

  《新书》中还有许多治国为政的理念,它们都是从借鉴历史特别是秦朝灭亡的教训中得出的,其目的是“前车覆而后车戒”。因此,《新书》中有着强烈的史鉴思想。

  《新书》中的《过秦下》里说:“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可以说这是贾谊总结历史教训而得出的他的政治主导思想。 

  鉴于秦朝速亡的教训,又洞察现实社会的矛盾,贾谊构造了一个理想的治国框架,即以仁义为经,以礼节为纬,以法为辅,建立一个天地与人世万物和谐统一的国家,其特征是诸侯附亲轨道,致忠而信上;兵革不动,民长保首领;匈奴四荒,乡风慕义,乐为臣子;天下富足,资财有余,民素朴顺而乐从令;官事甚约,狱讼盗贼鲜有;天下顺治,海内之气清和咸理,万生遂茂。概括而言,这个治国框架就是要“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如何做到呢?贾谊提出必须以“仁义”作为根本进行治理。这种思想,是在分析总结秦王朝兴衰盛亡的基础上得出的。 

  贾谊认为秦朝之速亡是由于“仁义不施”的结果。他写道:“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不仅秦王不行仁义,二世也是如此。二世“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因此亡国是必然的。 

  《过秦下》中,贾谊在文章的最后引用谚语“前事之不忘,后之师也”,目的就是为了提醒后人要以史为鉴,要从历史中总结成败得失,避免重蹈覆辙。应该说,这一思想对于今天仍具有很大价值。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17日 01:29      来源:共产党员网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