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昂江:“嘎提”与哈达背后的故事

青海省委组织部,玉树州委组织部 玉组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句“嘎提”(辛苦了)拉近了“主人”和“亲戚”之间心的距离,一条哈达表达了“主人”对“亲戚”的祝福与感激。每次到尕拉村,昂江都会收到村民们的“嘎提”与哈达。这背后,是昂江三年用心用情当好群众贴心人的故事。作为派驻到青海省玉树市仲达乡尕拉村的第一书记,昂江从任职的第一天开始,就从心里把自己当成尕拉村的一员,把自己融入其中,得到了群众如同家人般的认可。

摸家底理思路是“必修课”

  “都说第一书记不好当”,经常要驻村,上要沟通协调、下要部署安排,“既是联络员、又是指导员”。昂江心里明白,谁被识别为贫困户,谁就能享受政策实惠,识别无疑是开展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失的不仅是民心,更是引发矛盾的“导火索”。

  为确保精准,他几乎天天驻村蹲点,手拿扶贫日志,一户一户地走访。“阿吾(老哥)你好啊,家里牛有多少头?今年的收入怎么样?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对村‘两委’和扶贫工作队有什么期盼呢?”在上任之初的4个月时间里,昂江多次组织召开村“两委”和农牧民代表会议,了解尕拉村基本情况,最终核定尕拉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99户583人。

  在前期摸底的基础上,昂江也准确掌握了尕拉村致贫的原因。昂江认为,生产生活条件恶劣是间接性的致贫原因,根本原因在于村“两委”带领农牧民致富的能力和信心不足,村集体经济发展薄弱、田间道路不通、村民观念落后,“争贫、扮贫、炫贫、赖贫、均贫”现象较为普遍。

  针对这一根本问题,他同尕拉村“两委”班子成员共同研究,提出了“扶贫重在扶志助业,重点要抓好党建促脱贫、建设生态畜牧业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工作思路。同时针对贫困户不同的致贫原因,研究制定了“结对认亲、物资帮扶、思想引领、技能培训、劳务输出、开荒种地、解决化肥种籽、发展专业合作社”等切实可行的脱贫计划。

建强先锋堡垒

  帮钱帮物,不如建个好支部。作为一名有23年党龄、长期在基层工作的老党员,昂江深知基层党组织在农牧区的重要性,为此他将“抓党建强班子,推动基层组织建设”作为自己开展扶贫工作的前提。

  通过日常的走访慰问,与村“两委”干部、老党员、牧民群众广泛深入交流谈心,昂江清楚掌握了尕拉村“两委”基本情况。为推动村支部建设规范化,他认真研究,帮助“两委”班子先后制定完善《学习制度》《村规民约》等30余项规章制度,完善村社各类组织形象公示栏、精准脱贫工作流程图、村民及贫困户档案等,推动了靠制度管人、管事机制的形成。

  为调动青年牧民、妇女的积极性,他指导村“两委”班子健全了民兵、妇女、共青团、矛盾调解等组织,使群众有了归属感。

  为解决支部凝聚力不强、党员党性意识不强等问题,他将政治理论学习作为法宝,结合“三联四做”宣讲活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了“用心学习党章,争做合格党员”“保护生态环境,助推脱贫攻坚”等主题党日活动。并严格按照“三会一课”要求,定期组织召开支部组织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教育引导广大牧民党员坚定信念,听党话跟党走,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言行,使支部有了支部的样,党员有了党员的样。

群众的事情再小也是大事

  “昂书记啊,我们的党员活动室,顶棚漏雨、墙皮脱落等现象非常严重,开会都不能正常开。”“阿吾(老哥),我家的牛犊这段时间好像生病了。”“书记,我想去打工,但没有手艺。”

  听着牧民们的诉求,昂江紧锁眉头。他深知要想赢得牧民群众的信赖,必须把眼前的一个个困难解决,必须为村里和群众办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在昂江的协调下,原单位党支部积极支持,党支部40名党员干部与尕拉村199户贫困户结成对子。原单位党支部的9个党小组每月上旬、下旬开展上门走访慰问活动。从2016年3月结对帮扶工作开展以来,他所在单位的党支部进村入户超过70次,开展各类政策宣讲活动60多次,为贫困户送去各类慰问物资价值超过40余万元。

  针对村里存在的困难,昂江通过自己的单位争取到资金10.8万元,维修了村党员活动室,完善了村医室、村警室、精准扶贫办公室、党员远程教育室等,充实了党员活动室内部功能,并争取了项目,修建了村民活动广场、篮球场等文化活动设施。

发展村集体经济才是长久之计

  扶贫与扶志扶智一定要结合。一个是智力的智,加强贫困户技能培训工作,迅速掌握各类生产技能;一个是志气的志,大力加强宣传、教育力度,摒弃“等、靠、要”的思想,树立勤劳致富的志气。昂江决定就要照着这个路子来。

  尕拉村自古就产洋芋,出产的脱毒洋芋个头小、淀粉含量适中,在煮食牛羊肉时,将洋芋同牛羊肉混煮,牛羊肉的味道可以充分渗透进洋芋,让洋芋的味道更加美味可口,深受消费者喜爱。尕拉村也产青稞,黑青稞制作的啤酒、黑青稞面等在市场上销量也不错。昂江认为这是很好的发展项目。

  为此,他将洋芋、黑青稞种植作为村里产业扶贫的突破口,积极引导农牧民开垦撂荒地,争取38.62万资金改善了农田灌溉设施、修建了田间道路,彻底解决了山上的田没法种,山下的水没法引的局面。通过加大种植力度、土地流转、免费发放种子、提供种植技术、销售指导等措施,成功打通了“基地+牧户+市场”的路子,洋芋、黑青稞种植产业,规模化发展有效增加了群众收入。

  据统计,2018年,尕拉村种植洋芋382亩,平均亩产3000斤以上,总产量120万斤,按市场价1.8元/斤,产值216万元;2018年收获黑青稞1.3万斤,净增收5.66万元。

  洋芋和青稞为村民增了收,当牧民们沉浸在喜悦当中时,昂江在深思,要想摘掉穷帽子,仅仅发展种植业不行,必须要多措并举,分类施策。

  对此,他多方对接协调,争取到20万资金,建立了尕拉村牧业合作社奶牛养殖场;投入270万元产业扶持资金,购置商铺182.9平方米并全部出租,租金给贫困群众分红。同时,积极争取生态公益性岗位,让贫困群众端上生态碗,吃上了生态饭。

  当前,尕拉村贫困群众通过种植收入、养殖收入、虫草、特产收入等经营性收入,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低保补助、老龄补助、残疾补助、计生补助、单亲家庭补助等转移性收入,生态补偿、产业扶持资金、扶贫互助资金、技能培训、义务教育、医疗保障补助等其他补助,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7601.98元。

  2017年底,尕拉村顺利摘掉贫困的帽子。同年,昂江被评为玉树州优秀第一书记。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20日 09:40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微信公众号 编辑:宿党辉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