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河州“牡丹”——记甘肃临夏州临夏市王坪村第一书记马兴文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芍药花开正当时。马兴文向游客推介牡丹芍药系列产品采制过程。

  “牡丹随处有,胜绝是河州。”这是在甘肃临夏州群众中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初夏,天朗气清,誉有“河州牡丹第一村”的王坪村迎来百亩花田牡丹盛放。满眼娇艳欲滴的牡丹令人心旷神怡,临夏州临夏市枹罕镇王坪村的变化也牵动着每一个临夏人的乡土情深。

  作为临夏市唯一的山区村,王坪村产业薄弱,基础设施滞后,群众生活困难。“废弃的圈舍多、杂乱的草垛多、破旧的雨鞋多。”刚到村里任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的马兴文吃了一惊。

  如今的王坪村已是一幅乡村美景图——万紫千红的牡丹团团簇簇,家家院落干净整洁,村里巷道宽敞平坦……贫困人口年人均收入从2013年的2495元上升到现在的7721元,贫困发生率由原来的64.2%到如今实现清零目标。

  面对成绩单,马兴文总是淡淡一笑:“我只是尽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本分。”黝黑的皮肤、斑白的鬓发,扎根大山八个春秋的他跟村民亲如一家。用情付出,用心做事,让群众迈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大道,是他最大的幸福。

帮到心坎里

  一个下雨天,马兴文来到马建成家。低矮的土坯房里,地上都是水洼子,抬头一看,屋顶上裂着缝,外面大雨,屋里小雨。老两口被贫困压得透不过气来:圈里养的两头毛驴出租,一年租金还不够饲料钱。

  马兴文问:“愿不愿干养殖?这个能挣钱呢。”马建成摇摇头:“那个东西我一点不懂啊。还是帮我们办低保、五保吧。”“低保金只能解决一时,靠着那些钱怎么能过上好日子?难道就这么不饥不饱地过下去?”

  那段日子,马兴文常常上门开导,马建成慢慢开始尝试外出务工。“他年龄大不适宜高强度劳动,我们让他参加畜牧养殖的技能培训。一开始养鸡、养牛、养驴,都没挣到钱。”马兴文急得嘴皮子起水泡。

  在一次入户时,马兴文发现马建成家门前是大片的草山,便建议老两口养殖新品种“陶塞特羊”,这种羊适合散养,繁殖成活率高,在山上放羊还能节省草料。

  经过两年放养,羊群发展到50余只。去年8月,老两口不仅新建了一座温室养殖大棚,还用养羊的积蓄在泉湾社改建了6间瓦房。日子有了奔头,老两口紧锁的眉头也舒展开来了。

  “你们来就是做做样子!”当时满腹怨气的陈洒力把马兴文堵在门外。陈洒力一家四口,以前在兰州做点小生意,生活还算过得去。2015年,儿子车祸被高位截肢,突如其来的噩耗让一家子一度失去了生活的信心。马兴文一次次上门探望,帮陈洒力儿子再就业找了好几个门路。“马书记是真心为我们着想!”陈洒力一家重新燃起了希望。现在,儿子做点家政服务能挣钱了,儿媳妇摆起了小杂货摊,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

  “我请求入党,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跟党员干部一起去帮助更多的人!”陈洒力郑重向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吃上生态旅游饭

  “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5年前的王坪村陷入窘境。种植结构单一,农作物产量低,马兴文算过一笔账:种植小麦或玉米,一亩地一年收益只有1000元。

  马兴文白天在村里转,看到家家有牡丹,叶子长得又肥又厚;晚上辗转反侧地想,多次带着村里的同志外出考察,还请临夏州农业学校的专家来村里“把脉”。专家告诉他:“你们这的气候、土壤适合种植牡丹。”

  于是,马兴文决定在村里大规模种植牡丹,成立油用紫斑牡丹种植农业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后,以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吸纳贫困劳动力务工的方式带动周边57户贫困户增收致富。经过不断摸索,逐渐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还与厦临公司合作,进行订单销售。2019年,合作社务工人员人均增收近2万元。

  “原来只是零散种植牡丹,没想到种牡丹也能用来挣钱,现在还成了我们家的主要收入来源。”村民张居儿尝到了“甜头”,因为种植牡丹,全家吃喝不愁,日子过得美滋滋。

  “5月初牡丹开放,接下来有芍药、虞美人、油菜花陆续开放。我们要把王坪村打造成乡村旅游示范点。”马兴文指着眼前整洁美观的牡丹休闲苑兴奋地说。

  去年牡丹节,青海等地的游客来游玩,却四处找不到吃饭休闲的地方。这件事刺激马兴文有了建休闲苑的想法。马兴文和队员商量后决定,让本村人优先投资,但村民怕赔钱没人敢投,马兴文只好发动身边的人脉,筹集70多万元资金。今年6月,一个集餐饮、休闲娱乐、文化沙龙为一体的旅游项目正式营业,短短几天,日均收益2000多元。

  “每个月底薪1500元,生意好了还有提成,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在王坪牡丹休闲苑打工的方萍霞高兴地说。

  村民眼里的大能人、贴心人,在妻子眼里却是个“甩手掌柜”。“媳妇在自来水公司跑业务,工作也比较忙,但自从我驻村后,家里大事小事全扔给她了。”说起家庭,马兴文满是愧疚。94岁高龄的母亲因为心脏衰竭住进了医院,马兴文在村上走不开,只能每天晚上结束工作后,才赶到医院陪母亲说会儿话。

  “委屈心酸有,家里很多事都帮不上忙。”妻子陈梅华说,“但他经常说,这点苦比起村民们吃的苦来说,不算什么。”

把群众当亲人

  马兴文刚到村里时,村民对他的到来并不理解,“一直呆在城里的干部哪里懂庄稼人的事”。可村民慢慢发现,马兴文和他们想象中的不一样,“庄稼一年的收成他知道、养牛养羊的技巧他也懂”。

  去年7月,为了美化村庄人居环境,马兴文带领扶贫队员对村里违章建筑物进行拆除。不少村民疑虑重重:“我拆了,人家不拆,我不是吃亏了?”“说了这么多年,外面的人来了能解决?”

  “来了村里,群众就是我的亲人,就要为群众分忧解难。”马兴文挨家逐户做思想工作。村民杜和平年初刚建了一座车库,打算给儿子娶媳妇买车用,马兴文真心实意劝道:“虽然你这是新房,但好房旧房一律要拆除,全村人都看着呢。不过我保证,村里会统一规划停车位,帮你们解决停车问题。”

  经过马兴文耐心的讲解,杜和平主动拆除了自家违建物。村民一看,“都是一碗水端平”,也由“钉子户”转变为拆违“带头户”。有碍观瞻的建筑拆除后,村里的面貌改善了很多,大家都拍手称赞。

  驻村8年,有一件事令马兴文记忆深刻。

  郭莲梅老人在去世前将自己的遗产全部交给村委会,这个举动在村里“炸开了锅”。原来,老人的4个女儿均已外嫁,平时孤身一人。马兴文只要一有空,就去看看老人,陪她拉拉家常、说说心里话,听听有什么实际困难。老人生病住院期间,马兴文和其他驻村队员当起了“临时儿女”,轮流陪护老人,还自掏腰包给老人买慰问品。

  2019年,郭莲梅在弥留之际说,马兴文和帮扶队员比亲女儿还要亲,她的遗愿就是将自家宅基地上的几间房、承包地、享受的福利全部交给村委会。“老人把我们当成亲人,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肯定。”50多岁的马兴文忍不住哽咽。

  一路艰辛更是一路收获。“我会尽我所能,带领王坪村的父老乡亲加油干,让好日子再上一个新台阶。”马兴文信心满满。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发布时间:2020年07月02日 16:11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编辑:宿党辉 打印